科技赋能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数字化研究
曾培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四川省 611433
一、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职业本科高校的典型代表,其艺术教育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类院校的普遍情况。通过对该校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深入调研,能够清晰洞察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现存的优势与不足。
在传统教学理念方面,尽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但部分陈旧观念仍在课堂中存在。在基础绘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全程主导教学节奏。从构图原则、色彩搭配原理到笔触运用技巧,教师详细讲解后,学生主要任务是聆听记录,随后依照教师示范步骤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绘画技巧,但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与创新思考空间,个性发挥与创新思维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教学评价环节,过度侧重作品完成效果,忽视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尝试与探索,导致难以全面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例如,在学生作品评价中,教师更关注画面的完整度和技法熟练度,而对作品背后的创意构思和情感表达关注度不足,不利于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设置层面,构建了较为多元的体系,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公共艺术课程领域,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类”等多门鉴赏及实践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然而,部分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经典曲目鉴赏占比过高,对当下流行的电子音乐、融合音乐等新兴音乐风格涉及甚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各艺术门类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融合。音乐、美术、舞蹈课程分别授课,学生难以建立起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综合艺术感知能力,不利于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
专业艺术课程设置同样存在不足。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了戏曲表演(川剧)等众多特色专业,为传承地方艺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专业课程未能紧跟行业快速变化步伐。在动漫设计专业,行业已广泛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行创作,而学校课程仍侧重传统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未能及时将新技术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实践课程比重不足也是突出问题。艺术创作实践性强,需大量实践锤炼技能,但部分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地考察、参与真实项目设计的机会有限,多数实践仅停留在课堂模拟项目,难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打造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上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间。尽管学校拥有涵盖声乐、器乐、舞蹈、绘画等多领域的专业教师队伍,也聘请了部分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但部分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理念的掌握不足,在教学中难以将前沿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教师培训体系尚不完善,针对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时存在困难,无法充分发挥科技赋能艺术教育的优势。
教学设施方面,学校配备了钢琴实训中心、电钢琴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室等专业教室及器材,部分院校还建成大学生艺术素养发展中心,集多种艺术教育功能于一体。然而,在数字化教学设施方面,存在设备更新换代慢、数量不足等问题。例如,虚拟现实设备仅能满足少数学生的实践需求,无法实现大规模教学应用;数字艺术创作软件版本陈旧,无法支持最新的创作功能,限制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
二、科技赋能艺术教育数字化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艺术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核心指导思想。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在艺术教育数字化场景中,虚拟创作空间与在线协作平台便是理想的学习情境。例如,学生通过数字绘画软件在虚拟画布上自由创作,与线上同伴交流创意、互评作品,在互动协作中不断完善自身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打破传统课堂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充分激发学习自主性与创造力。
多元智能理论则为艺术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存在多种智能类型,艺术教育数字化能够充分适配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通过多媒体艺术教学资源,视觉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可通过高清数字影像、3D 建模作品深入理解艺术结构与色彩搭配;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借助数字音频编辑软件创作音乐,实现个性化艺术表达。这种多元的数字化教学方式,能挖掘学生不同智能潜力,促进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二)技术支撑
5G 技术为艺术教育数字化带来了高速率、低延迟的网络环境。在等职业本科高校的艺术教学中,5G 技术使高清艺术作品赏析视频、实时直播教学等得以流畅实现。教师可通过 5G 网络将实地艺术展览、艺术创作现场以高清画面实时传输至课堂,学生即使身处教室,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同时,低延迟特性支持远程实时互动教学,不同地域的艺术专家可通过 5G 网络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指导,打破空间限制,丰富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教育数字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绘画辅助系统能根据学生创作进度与风格,实时提供构图建议、色彩搭配方案;智能音乐创作软件可分析学生创作思路,自动生成伴奏或和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此外,人工智能还可用于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艺术作品的多维度分析,结合学习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精准依据。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艺术教育创造了沉浸式学习环境。在艺术史教学中,学生借助 VR 设备可穿越时空,“亲临”敦煌莫高窟、卢浮宫等艺术圣地,近距离观察艺术珍品细节;在艺术创作实践课上,AR 技术能将虚拟艺术元素叠加到现实场景,如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在校园实景中设计虚拟雕塑作品,增强创作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大数据技术则助力艺术教育实现精准化管理与教学。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艺术作品数据、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创作过程数据等,学校与教师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大数据还能对艺术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推动艺术教育数字化向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科技赋能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数字化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破传统艺术教学的空间限制。例如在川剧表演专业教学中,学校打造 VR 川剧体验课堂,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可“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戏台,近距离观察川剧大师的身段、唱腔与变脸细节,通过虚拟场景反复练习基本功。同时,AR 技术应用于舞台设计课程,学生使用手机扫描实体模型,即可在屏幕上叠加动态灯光、音效等虚拟元素,直观感受设计效果,快速调整方案,实现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二)打造特色化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
依托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专业优势,学校可积极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在公共艺术课程方面,推出“数字巴蜀艺术鉴赏”系列课程,运用 3D 建模、全景拍摄等技术,将三星堆青铜面具、蜀绣等巴蜀艺术瑰宝以高清、立体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即可全方位领略本土艺术魅力。专业课程建设上,学校可与本地动漫、游戏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数字课程。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成都知名设计公司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空间设计”线上课程,课程内容基于真实项目案例,学生通过数字建模软件参与社区改造、商业空间设计等虚拟项目,从方案构思到成果汇报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学习结束后优秀作品还可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搭建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可自主研发了艺术教育数字化综合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该平台整合了课程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与智能评价模块。在课程资源库中,教师上传的数字绘画教程、音乐创作案例等资源可根据专业、难度分级分类,学生按需自主学习;学习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在线时长、作业提交、课堂互动等数据,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智能评价模块尤为亮眼,针对艺术作品评价,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构图、色彩、创意等维度评分,并生成详细的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音乐作品则通过 AI 音频分析系统,评估音准、节奏与创作创新性,极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效率。
(四)建设数字化师资培养体系
为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构建了多元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AI 艺术创作工具应用”“VR 教学场景设计”等专题培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与高校学者联合授课,帮助教师掌握数字绘画软件、虚拟仿真平台等教学工具。同时,设立数字化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鼓励教师探索科技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如“基于元宇宙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课题,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企业资深艺术设计师与数字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行业导师将前沿技术与实战经验带入课堂,与校内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数字化艺术项目,为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结语
由的艺术教育课程与数字化科技的结合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的驱动下,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正加速向个性化、智能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 5G、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持续迭代,职业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与艺术教育融合。科技赋能是破解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瓶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艺术教育数字化,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短板,推动职业本科高校艺术教育向个性化、智能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职业本科高校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与艺术教育融合,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探索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桢.AIED 趋势下智能教室设计及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 艺术教育研究.2020.
[2] 陆琪琪,承杰.AI 对美术教育及美术教师的影响探析研[J]. 普洱学院学报.2018.
[3] 邓瑛. 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趋势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2009.
[4] 崔淑淇 .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在逻辑、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
[5] 方泽强 .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思考 [J]. 艺术家 .2022.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
该论文为2023 年度科研课题结题论文,课题编号:2023K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