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数字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双维实践
崔博涵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党建精准化运作体系
(一)学生思想动态的智能分析与预警
高校辅导员可依托“智慧党建大脑”平台,整合学习通、社交媒体等 18类数据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课程讨论区发言、思想汇报等文本数据,自动生成包含“政治认知度”“价值倾向度”“实践参与度”的三维评估报告。当系统检测到某学生连续四周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党史学习时长低于平均水平,且校园论坛发言中出现“躺平”“无所谓”等消极词汇时,会自动向辅导员推送“思想波动预警”。
(二)线上线下融合的党建生态构建
线上平台需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匹配。海南师范大学升级的“红色数字孪生”系统具有三大创新功能:在资源层,整合琼崖纵队历史文献、革命文物等构建 3D 数字展馆,学生通过 VR 设备“触摸”虚拟文物即可触发相关党史故事;在应用层,开发“党建知识图谱”推荐系统,根据学生专业背景推送适配内容;在交互层,设置“云端组织生活”模块,支持异地党员通过元宇宙技术开展“重走长征路”沉浸式组织生活。
线下阵地应聚焦实践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山东科技大学创建的“党员创新工场”将党建元素深度融入专业实践,如机器人专业辅导员设置“抗疫机器人研发”项目特区,学生党员在调试消毒机器人的过程中,同步开展“技术伦理与党员担当”主题研讨,将传感器精度调试等专业问题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习结合。
二、价值引领:推动红色基因的生活化浸润
(一)红色叙事的青年化转化与传播
传统党史学习教育需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福建某高校开展的“红色记忆重构”项目颇具创新性:学生团队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场景,特别制作“军需物资筹备”互动模块,参与者需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用 20 斤稻谷兑换 1 双草鞋”的物资换算任务,体验革命时期的物资匮乏。
(二)精准帮扶中的价值观具象化培育
“党员—学生”结对帮扶应构建价值传导闭环,避免思政教育“悬浮化”。某高校实施的“星火成长计划”设计了三阶赋能模型:在认知层,通过职业测评与深度访谈,为 156 名学业困难生建立包含“学科短板图谱”“兴趣能力雷达图”的个性化档案;在实践层,匹配同专业党员开展“双周研讨”,如计算机专业党员带领帮扶对象开发“社区疫情排查系统”时,同步组织“代码编写中的社会责任”专题讨论;在升华层,要求完成帮扶后撰写《专业实践与价值成长》反思报告,其中“反诈APP 开发”模块需分析“技术向善”的伦理维度。
三、专业协同:构建党建与学科融合的育人格局
(一)“党建 + 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破解党建与专业“两张皮”问题。在经济学领域,广东某高校联合开发的《红色经济学》课程分为三个实施模块:历史溯源模块,学生调研苏维埃时期“谷票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双轨制”等案例;当代转化模块,将“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政策”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比分析;实践应用模块,指导学生撰写《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乡村产业规划》,其中“红色旅游开发”方案被 3 个行政村采纳,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党团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创新
组织架构创新是深化专业融合的制度保障。西南大学推行的“三维网格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在纵向维度,建立“学院党委—专业党支部—班级党小组—宿舍党员岗”四级体系,如在化学化工学院设置“实验室安全党员监督岗”,负责每周实验器材安全检查;在横向维度,推行“支部书记—专业教师—辅导员”三联机制,共同制定“课程思政 + 党建”教学方案;在斜向维度,设立跨专业“科创党支部”,如“人工智能 + 医学”党支部联合开发远程诊断系统时,同步开展“科技伦理”主题党日活动。
四、队伍赋能:构建专业化党建工作支撑体系
(一)辅导员党建能力的进阶培养机制
构建“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是提升辅导员党建能力的关键。某高校实施的“党建先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要求辅导员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史党建”等 6 门核心课程研修,通过闭卷考核获得“党建指导员”资格;进阶阶段,参与“案例工作坊”,针对“党员发展质量把控”“网络舆情应对”等 12 类场景开展模拟训练,如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如何与入党动机功利化学生谈心”;高阶阶段,加入“跨学科创新团队”,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合作开展“Z 世代学生党建需求”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3 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二)学生党员骨干的“双导师制”培育模式
提升党建工作实效需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双导师制”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双导师制”即为学生党员骨干配备党建导师与专业导师:党建导师由资深辅导员担任,负责指导“三会一课”组织、思想动态分析等党务工作,如指导党支部书记策划“党史知识竞赛”时,强调将专业知识融入题库设计;专业导师由学科带头人担任,引导党员在学术研究中践行初心,如指导研究生党员在论文引言部分增加“研究问题的社会价值”分析。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正朝着“精准化、生活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数字赋能实现了教育干预的靶向定位,价值引领解决了理想信念的内化难题,专业融合打通了知信行统一的实践路径,队伍赋能则夯实了工作创新的人才基础。四者协同构建起“技术支撑—价值引领—实践转化—能力保障”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为破解党建工作形式化、党员发展功利化、党建业务脱节等现实问题提供了系统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明 .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 112-116.
[2] 王亚星.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 科教文汇,2019(02): 18-20.
[3] 李华. 高校”党建 + 科创”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2): 43-45.
[4] 陈晨 .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青年化转向 [J]. 新闻战线 ,2022(14): 78-81.
[5] 王强 . 高校辅导员党建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3(09):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