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探析

作者

王晓荣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7193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强调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传统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表现,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表面化。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评价工具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教师以“全人发展”为视角,通过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观察、多方式反馈,全面捕捉学生的数学成长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协同共评的生态网络

传统评价体系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导致评价视角单一、反馈滞后。多元化评价体系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长参与”的协同共评模式,通过角色互换与责任共担,形成评价合力。

教师作为专业评价者,需从“裁判者”转向“观察者”与“引导者”,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发展与合作表现。学生自评与互评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家长参与则可补充课外学习信息,如学生在家庭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表现,形成“学校- 家庭”评价闭环。

在《认识人民币》单元“模拟购物”实践活动中,教师创新设计三方评价表,构建起“教师 - 学生 - 家长”协同共评机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聚焦学生人民币组合的准确性与操作规范性,如是否按面值大小有序点数、是否反复核对总金额以避免错误;学生互评则从“沟通表达”与“合作态度”切入,评价同伴是否耐心倾听他人想法、是否主动分享找零技巧,在互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家长通过“家庭购物小任务”,记录孩子在实际场景中运用人民币的能力,如能否根据折扣计算最终价格、是否通过比较不同品牌单价做出性价比决策。三方数据整合后,教师精准定位学生“课堂会算、实际易错”的痛点,随即增设“超市价格调查”作业,引导学生收集标签、分析定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实现“学用相长”。

二、评价内容多维化:聚焦核心素养的立体画像

多元化评价体系突破“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拆解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指标,构建“知识技能- 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三维评价框架。

(一)知识技能评价:从“结果正确”到“过程合理”

传统评价关注答案正确性,忽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多元化评价强调对算理算法、空间观念、数据意识等核心能力的过程性考察。

以《三角形内角和》为例,评价不仅需检验学生能否通过测量、剪拼得出“180 度”的结论,更需关注其推理依据(如是否理解“平角=180 度”的几何原理)、操作规范性(如是否使用量角器准确测量)以及迁移能力(如能否运用内角和定理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在“设计校园花坛”项目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三角形、四边形)的瓷砖拼贴花坛图案,并计算所需瓷砖数量。评价时,教师不仅检查计算结果,更通过学生设计草图、调整方案的过程,评估其几何直观能力(如能否通过分割图形简化计算)与优化意识(如是否考虑材料成本与美观性)。

(二)思维过程评价:从“标准答案”到“创新表达”

数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多元化评价通过开放性任务与表现性评价,捕捉学生的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传统评价仅关注学生能否用假设法或方程法求解,而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探索多元解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并分析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如数据较小时列表法更直观,数据较大时方程法更高效)。在数学实验课上,面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挑战,学生们展现出创新思维,提出排水法、分割法、建模法三种方案。教师从方案可行性、操作规范性、结论合理性三维度细致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误差来源:排水法需警惕物体吸水性对水位的影响,分割法要考量切割精度与形状近似的偏差,建模法则需注意橡皮泥包裹的紧密程度。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与课堂辩论,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更在误差分析中领悟到“转化思想”的精髓——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可计算模型,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升华。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打造动态反馈的支持系统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合定量与定性、形成性与终结性、即时性与发展性评价方式,构建“评价- 反馈- 改进”的闭环机制,为教学调整与学生成长提供实时支持。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点滴进步;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任务(如项目式学习、数学实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结合单元测试与期末展示,总结阶段性学习成果。三种方式相互补充,形成“日常积累- 阶段检验- 成果展示”的评价链条。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评价为例:

1. 过程性评价:教师设计“分数日记”,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分数(如“妈妈切了 1/2 个苹果给我”),并附简单图示说明。通过日记分析,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模糊,随即在课堂中增设“分蛋糕”情景模拟,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示“平均分”概念。

2. 表现性评价:在“设计分数墙”项目中,学生用彩色卡纸拼贴表示不同分数的图形(如 1/2、1/4、1/8),并标注分数单位与比较大小。教师从“创意性”“准确性”“合作性”维度评价,优秀作品在班级数学角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终结性评价:期末测试中,教师设计“分层试题”:基础题考查分数读写与简单比较,拓展题要求学生用分数解释“为什么将一张纸对折三次后,每份是原来的 1/8”。通过试题分层,既保证基础薄弱学生的自信心,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空间。

结束语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关键举措。它要求教师打破“评价即考试”的固有思维,以“全人发展”为视角,通过多主体协同、多维度观察、多样化方式,全面捕捉学生的数学成长轨迹。在实践中,教师需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评价策略,如对低年级学生增加游戏化评价(如数学闯关游戏),对高年级学生强化项目式学习评价;同时,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从“唯分数论”转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唯有如此,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核心素养的“助推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小苗 .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J]. 数学小灵通 ( 教研版 )( 中旬刊 ), 2025(3):7-8.

[2] 谢丹凤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 " 教—学—评 " 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J]. 亚太教育 , 2025(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