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构建的研究

作者

刘帅

吉林丰满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132001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韵律。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学则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教学与音乐艺术教学往往相互独立,未能充分发挥两者协同育人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要求,探索小学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融合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调动语言、音乐、情感等多种感官。例如,在诵读杜甫《春夜喜雨》时,通过钢琴伴奏中模拟雨滴的三连音节奏,学生能直观感受“随风潜入夜”的轻柔韵律;在分析音符强弱变化时,又能对应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明暗对比。这种多感官联动的学习过程,既帮助学生通过音乐要素解析诗词的情感逻辑,又能借助诗词意境深化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实现语言智能与音乐智能的协同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传统单一的古诗词诵读或音乐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而将两者融合,以音乐为载体展现古诗词,能将课本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艺术体验。如将《咏柳》改编为带轮唱形式的合唱曲,学生在声部配合中既能感受“万条垂下绿丝绦”的韵律美,又能通过肢体律动模拟柳枝摇摆,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

(三)深化文化传承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与音乐艺术的融合,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从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到宋词的“倚声填词”,诗词与音乐本就同源共生。现代音乐创作中,运用五声音阶为《枫桥夜泊》谱曲,以古筝泛音模拟“夜半钟声”,能让学生在听觉体验中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美学。某非遗传承项目组与小学合作开展“诗词古谱复原”活动,学生通过学唱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不仅掌握了宋词格律知识,更在“渐黄昏,清角吹寒”的旋律中,直观感受了历史事件的情感印记,此类实践使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升华为情感认同。

三、小学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内容融合模式

1. 基于古诗词主题开发音乐课程

根据小学古诗词教材的内容和主题,开发梯度化的音乐课程体系。低年级可侧重节奏训练,如将《江南》改编为拍手歌,通过“鱼戏莲叶间”的文字节奏对应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组合;中年级可引入旋律创作,以《望庐山瀑布》的平仄规律为灵感,设计由高音到低音的旋律线模拟瀑布倾泻;高年级则可探索音乐叙事,为《长征》组诗创作交响诗,用弦乐群的渐强表现“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壮阔。某实验校开发的《诗词乐境》校本课程,包含 12 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配套诗词解析手册、音乐创作图谱和表演指导视频,形成系统化的融合内容体系。

2. 改编经典古诗词为歌曲

将经典古诗词改编成歌曲时,需注重音乐风格与诗词意境的匹配。如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谱曲时,采用江南丝竹的五声音阶和回环往复的乐句结构,呼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画面转换;为《夏日绝句》谱曲则选用进行曲速度,以附点节奏强化“生当作人杰”的铿锵语气。

(二)教学方法融合模式

1.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模态情境创设实现深度融合。例如,学习《敕勒歌》时,先播放马头琴演奏的草原音乐,配合动态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用身体律动表现“天苍苍,野茫茫”的空间感;再分组用打击乐器为诗词伴奏,最后让学生根据音乐情绪改编歌词节奏。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在 30 分钟内即能背唱诗词,并理解游牧民族音乐与诗词风格的关联。

2.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开展跨角色合作学习,如在“诗词音乐剧”项目中,学生分为文学组、作曲组、表演组和舞美组。五年级班级合作创作《送别》音乐剧时,文学组发现“长亭外,古道边”的空间描写适合用 ABA 三段式结构,作曲组据此创作了带再现段的旋律,表演组则用哑剧形式表现离别场景,这种分工协作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艺术创作的系统性,项目成果在校园艺术节展演后,带动全校开展了 12 场同类创作活动。

(三)教学评价融合模式

1. 多元化评价内容

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将古诗词诵读能力、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例如,在评价学生对一首古诗词与音乐融合作品的学习成果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诗词背诵情况和音乐演唱技巧,还要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和表现,以及对诗词内涵和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2. 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组织班级评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结论

小学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对于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以及加强教师培训、整合教学资源、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等实施策略的应用,能够实现古诗词诵读与音乐艺术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在今后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这一融合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媛 . 小学音乐”古诗新唱”的融学科教学实践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综合 ), 2025(1):6.

[2] 刘青. 从《经典咏流传》看古诗文诵读中的”和诗以歌”[J]. 教师博览:中旬刊 , 2023(4):28-31.

[3] 朱丹丹.吟诵-音乐,文学,语言学的三重奏[D].辽宁师范大学,2023.姓名 : 刘帅 , 出生年月 :1993 01, 性别 : 女 , 籍贯 : 吉林省 , 学历 :本科, 职称: 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