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的实施思路探析

作者

张光光

焦作神华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 焦作 454000

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在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其安全运行关乎国计民生。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与政治基础,在关键领域居主导,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战略。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复杂环境,武装保卫工作虽为安全“首道防线”且有法规支撑,但部分企业存在问题,导致风险防控漏洞频出。为此,探索有效实施思路,构建“人防、物防、技防、智防”一体化体系,既是落实国家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足

在部分国有企业的运营实践中,武装保卫工作的战略定位与新时代安全管理需求仍存在一定适配空间。一些企业尚未充分构建生产经营与安全保障协同发展的理念体系,在资源统筹配置过程中,对武装保卫工作的支撑力度相对不足,导致其在企业治理架构中的作用发挥受到一定限制。此外,面对安全风险形态的深刻演变,部分企业仍处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阶段,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尚未形成全面覆盖的安全防护网络。

根据某省属国有企业的调研分析,在企业战略规划编制环节,约半数企业尚未将武装保卫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安排,近两成企业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动态调整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武装保卫工作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安全防控体系的前瞻性与主动性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队伍建设滞后,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其一,人员专业构成有待完善。当前部分企业武装保卫人员主要由生产岗位转岗人员及退伍军人组成,虽然具备良好的纪律素养,但在安全保卫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反恐防暴技术应用、应急处突规范流程以及智能化安防设备操作等领域,仍存在系统性的能力补强需求。

其二,培训体系尚需深化。现阶段多数企业的武装保卫培训工作,侧重于基础规章制度宣贯与常规体能训练,在多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其三,激励机制建设存在提升空间。武装保卫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和强责任属性,然而当前薪酬待遇体系与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尚未充分体现岗位价值与工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人才的稳定发展与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的实施思路

(一)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战略定位

一是深化政治认知。建议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系统研习国家安全观及企业安全相关法规,深刻领会武装保卫工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护航企业稳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逐步改善对安全工作重视不足的状况。

二是优化战略部署。在制定企业年度规划与中长期发展方案时,可统筹规划武装保卫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安排及资源配置,将安全指标与生产指标纳入同等考核范畴,构建兼顾安全与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

三是涵养安全文化。可借助宣传栏、企业公众号、典型案例分享等渠道,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引导员工增强安全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逐步营造“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安全行动贯穿始终”的良好局面。

(二)建强保卫队伍,提升专业素养

关于人员配置,倘若在选拔保卫人员时,能优先考虑具有退伍军人经历、安防专业背景或者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或许可以构建出“退伍军人 + 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复合型队伍结构。同时,依据企业规模大小以及安全需求程度,合理地规划保卫人员编制,使人员数量与防控任务之间达成较好的匹配,这或许对工作开展有益。

在培训体系方面,尝试构建“理论 + 技能 + 实战”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理论培训内容可涵盖法律法规、安全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技能培训则涉及格斗术、应急装备操作、技防系统使用等;实战演练针对反恐防暴、火灾救援、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场景展开,若每年能够开展 2-3 次综合性演练,或许能够有效提升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

从激励机制来看,倘若能建立一套与武装保卫工作特点相契合的薪酬体系,适度提高岗位津贴与风险补贴,或许可以提升人员积极性。为保卫人员拓宽晋升渠道,将表现突出的人员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并且设立诸如“安全卫士”“应急先锋”等荣誉称号,这或许有助于增强队伍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

(三)推进技术赋能,构建智能防控体系

一是优化技防设施配置。于厂区出入口、生产车间、仓库等关键区域,合理布设高清智能摄像头、红外入侵探测器、振动传感器等设备,以此加强对人员、车辆、物资的监控管理。在涉及涉密的区域,可考虑采用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对人员进出权限实施更为严格的管控。

二是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尝试整合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消防控制、生产调度等系统数据,搭建 “智慧安防” 平台架构,期望借助数据融合分析功能,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识别与预警。例如,借助智能算法对监控画面中的异常行为(如攀爬围墙、携带危险物品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在发现异常时能够及时触发报警机制,并通知附近保卫人员进行处理。

三是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可以将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于厂区周边及偏远区域的日常巡逻工作,有效填补地面监控存在的盲区;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尝试挖掘风险高发的时段与区域规律,为保卫工作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在关键设施部位安装物联网传感器,持续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力求及时发现并预警因设备故障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作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承载着关键职能。随着时代发展,国有企业所处的安全环境日益复杂,武装保卫工作有必要结合新形势的特点与需求,在多个维度,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优化路径。展望未来,国有企业可在武装保卫工作领域持续探索创新,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形势与技术发展趋势,逐步提升安全防范工作的预见性、精准度和实效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侯连成 . 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武装保卫工作 [J]. 东方企业文化,2024(03):137.

[2] 刘旭龙 . 浅析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4(07):46-47.

[3] 李庆钢 . 探析企业武装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J]. 活力 ,2022,(1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