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发展指导策略

作者

陈丽婷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黄埠中心小学 51635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健康生活属于六大核心素养中的一种。这里的健康生活,不仅包括了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指导,对他们进行科学启发、唤醒和鼓舞,则很可能让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小学生若心理出现问题,则会敏感、多疑、焦虑、狂躁、反叛、抑郁等,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杀或轻生的现象。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基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发展特点来展开,因材施教,针对性启发、唤醒与鼓舞,科学指导学生调整心理,强化训练高年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才成为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生活的人才。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发展分析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学习内容变多,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紧,压力大,学生之间相互的竞争变大。无形的竞争加上父母、教师的旁敲侧击,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得巨大。另外,高年级学生因为心理发育的关系,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与行为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与自尊心加强

高年级学生因为年龄逐渐增大,他们懂的知识,生活经验逐渐增多,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而是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他们会自己评判对错,也会有自己的喜好。他们自己的思考、主观行为会逐渐增多,这就是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自我意识增强,会伴随着高年级学生自尊心增强。

基于这个心理特点,部分高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会变得紧张,不爱交往,不合群,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同伴交往,与人的互动沟通会变少。自尊心增强,也会让他们变得易怒、狂躁或是沉默寡言,对父母的言语会故意抵抗。

(二)情感更丰富及更关注同伴关系

高年级段的学生,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更加旺盛、细腻,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他们的世界不再以父母为核心,而是拓展了生活圈子和范围,也将重点放在了同伴方面。他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不再是简单的开心或不开心,而是有了更多情绪。他们对身边事物会投入更多感情,希望得到正向、积极的情感回馈,也希望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正是情感需求,他们会很关注同伴关系,会因为好朋友的语言、行为而产生心理变化。

(三)独立意识形成与爱挑战新事物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安排生活、穿衣吃饭、出去社交或运动或游戏等。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可以收获自信心。另外,高年级学生喜欢挑战新事物,他们极具有学习能力、挑战欲望,敢于挑战新事物,对新事物好奇,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四)竞争意识增强

高年级学生有了更强的竞争意识,部分是有利的,部分是有害的。比如有的学生会比较成绩好坏、运动能力好坏,这是有利的方面。有的学生则会攀比穿着、旅行等。竞争意识增强,会使得他们不自觉朝着某方面努力。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及行为发展指导策略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点,教师和家长需要合作共育,实施科学的教育引导、指导策略。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启发与唤醒,指导高年级学生的言行,培养高年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抗

挫折能力、心理与情绪调节能力。

(一)引导成功体验,培养积极心理

教师实施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科学引导。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内心有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打好积极心态的基础,在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能依托回忆成功或进步,或调动之前的成功经验,战胜困难和挫折。教师可以借助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日常竞赛活动中,挖掘学生潜力,鼓励表现出优势,促进获得成功体验,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教给调节方法,提升心理素质

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家长和社会给的压力大,自身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等,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压抑、紧张、沮丧 心理,阻碍他们积极情绪的培养。在学生产生与积极情绪相反的情绪后,教师可以启示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不良情绪的疏导。教师启示学生调节方法,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引导情绪表达,找到释放出口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小学生会遇到的困难种类有很多,可能是人际交往方面、作业不会做、考试难题、同学之间竞争大、家庭教育让自己接受不了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情绪表达,找到不良情绪的释放口,把不良的情绪抛出来,就能收获平静的心理。

教师鼓励学生在不开心的时候,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快跑的过程中,忘记一切,大声告诉自己“我能行”。或是和自己的好朋友聊一聊困惑,寻求他人帮助。也可以与家长或教师谈一谈,寻求帮助。或写在日记里,录在手机里,作为保存,帮助自己化解不良情绪,形成自己乐观的心态。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情绪,找到释放出口,将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培养学生阳光积极的心态。

(四)引导战胜困难,发展抗挫能力

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经历了,学生战胜了困难,学生的思想才会更加强大,才会有更好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教师和家长需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战胜困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如生病难受、受到嘲笑、与他人发生争执、摔倒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教师积极鼓励、引导,激励挑战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勇敢面对。教师组织班级演讲活动、校级征文挑战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战胜自己,促进健康生活。教师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需要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基于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行为特点,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策略,与家长一起共同关注与呵护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收获积极健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李艳华 .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班级管理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1,(09):144-146.

[2]刘玮玮.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 ,2020.

[3] 张婕, 黄妍, 吴迪.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单盲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