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篮球“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邬逸伟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居敬小学 315500
引言
当前篮球课堂常面临技术教学、学生练习与结果评价相互脱节的困境:教师重动作示范而轻实战运用,学生被动练习却难理解技术价值,期末测试更因滞后反馈难以指导学习改进。这种割裂导致学生兴趣低迷、技能迁移能力弱,甚至出现考完即忘的现象。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主张将教学目标设定、学习过程体验与即时评价反馈深度融合,使评价贯穿学习全程并动态优化教学。
一、模式构建的核心理念
当前篮球教学普遍存在评价滞后的现象。教师通常在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量化指标如行进间运球速度或投篮命中率来评定学生表现,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战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教为引导、学为主体、评为驱动的有机统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同时考虑技能掌握、战术理解和团队协作三个维度。例如在教授传切配合时,不仅要设定完成 5 次有效传球的技能目标,还需明确能识别防守漏洞选择传球路线的认知目标,以及主动与队友进行眼神交流的情感目标。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应当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教学框架。
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体现在将评价转化为改进学习的工具。在实战训练中,当学生进行挡拆配合时,教师可以立即指出站位角度或移动时机的问题,学生根据反馈当场调整动作。这种即时评价机制能够有效避免错误动作的固化,显著提升训练效率。
二、实践落地的关键策略
(一)目标维度融合
在区域联防教学中,教师需要突破单纯技术训练的局限。以轮转补位教学为例,一是技术层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移动路线和站位要求,强调动作规范与位置准确性,这是最基础的技能目标;二是战术层面要让学生理解为何要采取这样的防守策略,即认识到以多防少的战术价值,理解防守策略的战术逻辑与实战意义;三是素养层面在实际比赛中,当出现防守漏洞时,学生要养成主动沟通、互相补位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就设计好对应的评价工具,比如记录轮转速度的计时器、统计防守呼应的记录表等,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二)过程循环递进
课堂教学流程的创新是关键。教师可以先组织 3V3 半场对抗,让学生在实战中暴露防守问题,如脚步移动滞后导致失位、补位配合错失时机等。当学生亲身经历被对手轻松突破的挫败感后,自然会产生学习正确防守方法的强烈需求。这时教师再针对性地分解教学,比如先练习基本的滑步移动,再结合手势沟通训练,最后将两者整合运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简单的信号系统进行即时反馈:用绿灯表示动作到位,黄灯提示需要改进,红灯指出明显错误。同时让学生分组互评,重点观察彼此的协作配合情况。这种“发现问题—分解练习—整合运用”的循环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三)评价立体多元
在实际篮球教学中,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使用技能观察清单,主要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比如记录学生在掩护时身体姿势以及双脚的开合角度是否正确。这种专业性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掌握标准动作要领。每次训练后,学生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比如分析为什么防守时总是被对手突破这样的实际问题。这种反思过程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技术缺陷的原因。同时,队友之间根据实战表现相互打分,重点评价传球时机的选择等战术意识层面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还能增进队
员之间的了解和默契。
最后,教师从专业角度指导技术细节,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发现个人问题,队友则能指出实战配合中的不足。三个维度的评价相互补充,既关注动作标准,又重视实战运用,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在实际操作时,所有评价工具都设计得简单明了,比如使用勾选表格或 1-5 分的评分制,确保评价过程不会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又能有效反馈训练效果。
三、典型应用案例:区域联防战术课
在小学篮球基础课的区域防守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维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案。课程伊始,教师通过《哪吒2》动画片段创设情境(哪吒结阵对抗龙王水军的场景),同步呈现三维目标:运动能力维度要求全体掌握侧身滑步技术;健康行为维度需复述防守失位时通过呼喊队友代号启动补位的应对口诀;体育品德维度设定每次防守失误后主动完成击掌鼓励的协作标准。
教学流程采用情境导入、技能进阶与实战迁移三阶推进。首段以哪吒结阵御敌的动画情境导入区域防守概念;中段开展风火轮滑步挑战赛,学生佩戴智能手环记录步频数据,教师通过红黄绿三色指示灯即时反馈动作质量;末段组织 3v3 玲珑塔保卫战,防守方需用标志盘构建防护圈,进攻方持球突破时重点考察学生的轮转补位意识。课程尾声,学生运用表情贴纸自评表( ⑤ 达标 ⟨Q⟩ 需努力)记录技术掌握度,小组用磁吸板动态拼搭防守阵型图,教师结合运动轨迹分析软件进行动作纠偏。
经六周实践,实验班防守配合成功率从 40% 提升至 75% ,同期对照班仅提升 12% ,其中原先抗拒防守的学生占比从 32% 降至 8% 。典型个案小林同学从单兵防守发展为能通过手势指挥三人轮转,其课堂参与度评分从6.2 分跃升至9.1分(满分 10 分)。这种将技能习得嵌入神话情境、以智能设备实现过程评价、用游戏化机制培育体育品德的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了儿童战术理解抽象化的教学难题。
结语
篮球“教学评”一体化模式通过目标统整、过程嵌入与评价升级,建立了教中有评、评促学变的生态闭环。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篮球专项运动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战术思维与败不馁胜不骄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谷莎莎 . " 学、练、赛、评 "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J]. 越野世界 ,2024,19(15):168-169.
[2] 宋声州 . 小学篮球大单元 " 学练赛评 " 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J].师道 ,2024(22):107-108.
[3] 李必霞. 体教融合, 多元发展——小学篮球"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2(3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