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质量检测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作者

汤勇 孟庆国

中国重汽集团济宁商用车有限公司

引言

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的要求日益严苛。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关键零部件在高温、高压、高转速等极端工况下运行,承受着巨大的负荷。一旦这些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开展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质量检测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对于保障汽车质量、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质量检测技术

1.1 无损检测技术

1.1.1 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基于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特性。当超声波遇到材料内部的缺陷(如缩孔、气孔、裂纹等)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反射波信号,能够确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在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铸件的生产中,超声检测技术可有效检测内部缺陷。例如,在缸体铸造过程中,由于工艺复杂,容易出现缩孔等缺陷。利用超声检测设备对缸体进行全面扫描,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缺陷,避免有缺陷的缸体进入后续装配环节,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质量。

1.1.2 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利用 X 射线或 γ 射线穿透被检测物体。由于物体内部缺陷对射线的吸收程度与正常部位不同,在底片上会形成不同灰度的影像。该方法对体积型缺陷(如气孔、夹渣等)的检测效果显著,常用于发动机曲轴、连杆等锻件的内部缺陷检测。不过,射线检测设备成本较高,且射线具有辐射危害,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防护规范,确保工作环境安全。

1.1.3 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零部件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当对零部件进行磁化后,若存在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磁力线会发生畸变,形成漏磁场,吸附施加在表面的磁粉,从而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和形状。在发动机凸轮轴、气门等零部件的检测中,磁粉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表面裂纹等缺陷,为零部件的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1.2 尺寸精度检测技术

1.2.1 三坐标测量仪

三坐标测量仪是一种高精度的尺寸测量设备,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对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形状和位置误差进行精确测量。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使用三坐标测量仪可以确保零部件的尺寸精度符合设计要求。例如,在发动机活塞的加工中,活塞的直径、圆度、圆柱度等尺寸参数直接影响其与气缸的配合精度。通过三坐标测量仪的精确测量,能够及时发现尺寸偏差,为工艺调整提供依据,保证活塞的质量。

1.2.2 激光扫描测量

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利用激光束对零部件表面进行扫描,获取零部件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信息。该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非接触等优点,适用于复杂形状零部件的尺寸检测。在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叶轮的检测中,叶轮的叶片形状复杂,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满足要求。而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叶轮的叶片形状和尺寸数据,为叶轮的质量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1.3 材料性能检测技术

1.3.1 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是测定材料拉伸性能的基本方法。在拉伸试验机上对标准试样施加拉伸载荷,测量试样的应力 - 应变曲线,从而得到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中,拉伸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例如,发动机连杆需要承受较大的交变载荷,其材料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连杆的可靠性。通过对连杆用钢进行拉伸试验,可以评估其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确保连杆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断裂等失效情况。

1.3.2 硬度测试

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等。硬度测试操作简单、快速,能够反映材料的强度和耐磨性等性能。在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硬度测试常用于检测零部件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确保零部件的硬度符合工艺要求。例如,发动机气缸套需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通过硬度测试可以保证其表面硬度达到规定值,从而提高气缸套的使用寿命。

2.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可靠性评估方法

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常用可靠度(规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失效率(单位时间失效概率)和平均寿命(失效前平均使用时间)等指标量化。针对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主要评估方法如下:

2.1 统计分析法

通过分析试验或实测数据评估可靠性。常用寿命分布分析(如指数分布R(t)=e-λ t,威布尔分布)确定失效规律;可靠性增长分析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变化,指导设计优化。

2.2 加速寿命试验法

在保持失效机理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温度、压力等应力加速失效过程,缩短评估周期。试验类型包括:

恒定应力:多组产品在不同高应力下试验,外推正常应力下可靠性;

步进/ 序进应力:逐步提升应力直至失效。

2.3 物理模型法

基于失效物理机理建模,考虑材料性能、润滑条件、工作负荷等关键因素,预测失效模式及寿命。例如,发动机活塞环磨损模型需综合评估摩擦学机制与工况参数。

方法对比:统计分析法依赖大数据,适用于成熟产品;加速试验法快速经济,但需验证加速模型有效性;物理模型法精度高,但需深入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实际应用中常结合多种方法,如通过加速试验获取基础数据,再用物理模型修正预测结果,以提升评估准确性。

3. 结论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质量检测与可靠性评估是保障汽车发动机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无损检测、尺寸精度检测和材料性能检测等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检测零部件的质量缺陷;采用统计分析法、加速寿命试验法和物理模型法等可靠性评估方法,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估零部件的可靠性。将质量检测与可靠性评估相结合,能够及时发现零部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可靠性水平,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改进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检测技术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的不断发展,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晨飞 , 黄世虎 .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J]. 汽车知识 ,2024,24(12):78-80.

[2] 钱文广 , 伊斯哈·阿布力米提 . 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与检测研究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4,(21):80-82.

[3] 宁李谱 . 面向轻量化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探究 [J]. 汽车文 摘 ,2022,(04):38-44.

[4] 邓传虎 .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质量控制与优化 [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15):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