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作者

王昌标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238300

引言

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初中体育课堂往往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仍主要集中于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体能表现,而较少涉及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的情绪管理与心理成长。其次,部分体育课堂存在竞争压力过大、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部分学生因运动能力较弱而在竞争性体育项目中感到自卑,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体育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许多体育课仍以体能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未能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及抗挫能力。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以确保体育课堂不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营造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心理安全感

体育课堂的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度。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应首先营造一个积极、包容的课堂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性语言,例如在学生完成某项运动时,即使动作不够标准,也要给予积极反馈,强调努力与进步的重要性,而非单纯评价结果。这种方式能减少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团队游戏、合作性运动项目,如接力跑或团体跳绳,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从而提高心理安全感。

同时,合理调整课堂规则,避免过度竞争也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关键。例如,在分组对抗类运动中,教师应避免单纯强调胜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协作的过程,使体育活动不再成为部分运动能力较弱学生的心理压力源,而是一个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体验。在评分标准上,可以增加“合作表现”“参与度”等维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点,而不仅仅局限于体能和技术。

(二)引导学生在运动中进行情绪调控,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然而,许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容易因失败、竞争或体能挑战而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心理热身,例如深呼吸练习或冥想短暂放松,以帮助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如心跳加快、肌肉发力,并将这些身体信号与情绪状态联系起来,使他们逐步学会感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释放方式。例如,对于情绪较为紧张或焦虑的学生,可以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或跳绳,以促进内啡肽分泌,提高愉悦感;而对于易怒或精力过剩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参与更具爆发力的运动,如短跑或篮球,以在高强度运动中宣泄情绪。

(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社交能力发展

团队合作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而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社交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团队合作项目,例如篮球、足球、接力赛等,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互相支持的价值。为了避免能力悬殊带来的不公平感,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例如,在足球比赛中,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担任进攻核心,而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承担防守或组织工作,以此保证团队内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例如,在合作完成障碍跑项目时,教师可以设计需要相互扶持的环节,使学生学会关注队友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人成绩。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反思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感受,例如遇到分歧时如何沟通、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团队目标等。

(四)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适应能力,而体育活动恰恰提供了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环境。许多体育项目都涉及失败与挑战,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训练、如何在失败后调整心态,都是心理韧性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目标设定策略,即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运动目标,如提高跑步速度、完成一定次数的俯卧撑等,让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目标,并在过程中积累成功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分阶段挑战模式,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先设定较低的目标,如完成800 米,再逐步提升至1000 米、1200 米,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体验到坚持的意义。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例如在投篮练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成功率,并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投篮表现,而不是简单地因未投进而自责。

总结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未来,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推动体育课堂向更全面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国华 .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探究 [J]. 教育科学 ,2024(1):25-29.

[2] 陈晓东 . 体育课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J]. 学校体育研究 , 2024(3):47-53.

[3] 胡建峰 .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J]. 心理教育研究 ,2024(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