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江西农村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吴小芸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63
当前,农村青年中“闪婚闪离、早婚、彩礼飙升”等婚恋现象不断涌现,一方面,不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不良社会风气,出于攀比,引起社会的普遍跟风从而带来“娶妻难”的现象。江西作为中国的中部地区,由于其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人口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其农村彩礼现象问题较为突出,进一步加重了江西农村青年的婚恋负担,造成“结婚难”问题。因此,对江西农村青年进行婚恋观教育,使婚姻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不仅对于青年个人发展,对于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江西农村青年婚恋观教育的背景
长期以来,纳彩礼作为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存在,原本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对新婚夫妻美好祝愿的行为,却在近年来彩礼却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背后是江西整体经济转型发展、传统婚姻观念滞后、社会结构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转型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决定精神生产劳动实践。婚恋观作为精神生产劳动实践,在根本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时代,形成了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婚恋观,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从小农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并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婚恋观。市场经济条件下,婚恋中的车、房等商品被纳入彩礼“标配”,市场经济中的消费品与婚俗绑定,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与婚恋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相匹配,一切成为了可供买卖的商品,人们之间真切的感情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关系、金钱关系;同时,市场经济也进一步催生了现代消费主义,催生了婚恋市场的商业化,婚姻成本全面金融化,而商业化的助推进一步助推了攀比心理,导致彩礼价格的逐年攀升。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则可以顺利付出彩礼,成功步入婚姻,反之,则很容易被婚恋市场边缘化,造成“结婚难”问题。
2. 传统婚姻观念滞后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是“家庭本位”,反映在婚姻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受到传统社会中父权制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男性的家庭地位普遍高于女性,女性在婚姻嫁娶过程中更像是一种附属品。江西作为南方地区之一,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江西农村人眼中,婚恋不只是家庭事务,更是一场宗族内部的事情。在当地父母看来,“为儿子娶媳妇”是父母的责任,传宗接代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也是延续宗族血脉的一个使命。其次,农村作为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强,传宗接代就成了父母和农村青年中的潜移默化的传统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的保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亟需改进的。在现代社会,真正的婚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处的,是双方爱情的结晶,而不仅仅是“传宗接代”。
3.社会结构失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个人离不开社会。农村青年婚恋困境,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性别失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投射在个体生命中的缩影。由于一般由男孩继承姓氏、继承财富以及可以在农村社会中从事更多的农耕活动,农村人民更加倾向于生育男孩;而女儿长大后要“嫁出去”并离开家庭,男性仍然需要支撑家族经济,因此女童被视为负担,生男孩成为农村人的一种执念,这样的思想造成了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在性别结构已经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又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里较为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吸引农村青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女性为了脱离重男轻女的环境,主动离开农村去寻求成长,到城里打工谋生或者接受教育,这让农村本就男多女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失衡;最终留守农村的男性为争取本地婚姻资源,被迫接受更高彩礼,被迫接受“婚恋难”的事实,被迫面临“婚姻挤压”问题。
二、江西农村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当事人双方的相互吸引和相互爱慕是缔结婚姻的唯一原因,但是出于现实条件的考虑,缔结婚姻的理由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由于时代背景下的选择,也是个人婚恋观的不成熟导致的。
1. 婚恋功利性较强,动机不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婚恋而言,是人们可以自由的恋爱而不会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违背个人的意愿,提倡婚恋回归到个人情感的本质,而不是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爱情是人与人之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4]如今,在江西农村青年看来,其婚恋大部分基于父母和亲戚之间的催婚,要求孩子先成家后立业,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这一思想也进一步影响了青年的婚恋观。青年在父辈思想的熏陶下,认为婚恋只是一个任务,很难带有个人的自主性,也逐渐奔着传宗接代的目的去进行嫁娶,这样的婚恋已经脱离了婚恋的本质,是被裹挟的、不自主的,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表现在大多数农村青年会利用节假日回家相亲,倘若看对了眼,双方家庭就会在短时间内结为姻亲关系,男女双方则会在确定关系到结婚的这段时间来了解彼此,而这种“了解”多是通过手机或短时间见面完成的,其实质性并不强。
2.婚恋自信心不足,自我期待降低
经济条件是制约农村男性成婚的首要因素,贫困与失婚如影随形。贫困不仅限制了农村青年提升自我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在婚恋中资金不足、自信心不足。在婚恋中,为了满足女方的要价即彩礼,男性不得不集中身边的资源来出价,而男方给出彩礼的动力又源于代际支付,也就是男方父母拿出家庭财产用以支付彩礼;当父母没有能力或意愿进行代际支付时,可能会导致婚姻失败,这是一方面来自家庭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农村青年自身,受限于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农村青年的自我发展定位低、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清晰认知,他们的就业选择少,大多被限制在普通的体力劳动或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当中,这也决定了他们普遍收入受限,工资水平低,无法轻松养家,只能维持基础生存,生活质量偏低。对于正在找对象、与人交往、谈恋情的青年来说,他们的工资作为经济来源常常是“不够用”的。最终,在没有适当的经济基础、出众的能力、稳定的工作等条件,农村青年在婚恋过程中普遍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在适婚年龄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3.婚恋物质化倾向严重
爱情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受社会经济家庭等条件制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婚恋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依靠的并不是家庭经济基础,而是依靠个人经济基础,即个人的经济能力,但绝不主张物质经济基础是主导婚恋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利益的重要性,经济利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演变成一种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即拜金主义。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现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出现了问题,在他们看来,婚姻是一场价值交换战,他们不以感情为婚恋依据,以金钱、家庭和社会舆论等物质性条件为婚恋标准,希望借助恋爱和婚姻满足身心的欲望,使得择偶的经济成分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婚恋成功的匹配率,家庭优越者会提前在市区买好房、买好车、买好工作的形式,来获得和同级竞争者不一样的优势地位,无形中的群体分化使得双方之间在婚恋过程中相互喊价、相互攀比。由此,爱情不再以精神的共鸣为标志,而变成了数字的一种筹码。
婚恋脱离了爱情的本质,而变成了金钱实力的一种较量。
4.婚恋责任意识淡薄,缺少严肃性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4]婚姻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婚姻存续不仅依靠双方感情,还基于对父母以及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新时代农村青年拥有与传统青年不一样的意识,他们越来越渴望自由恋爱,其自主意识增强,对于感情从不将就,开心了万般皆顺意,稍有不顺就会有离婚的念头;当婚姻“亮红灯”时,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心思与对方磨合,不愿意委屈自己、将就婚姻,如果对方提供不了相应的经济价值、情绪价值和陪伴价值,就会逐渐失去对对方的兴趣,有的甚至出现婚内出轨行为。加之农村青年大部分是由于家长催婚或者年龄到了想结婚,自主结婚意识不强,思想还未完全做好准备便迅速步入婚姻,结婚后仍然延续先前的生活习惯,没有意识到角色的转变和责任的肩负。由此而来,组建婚姻家庭所倡导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相互包容等家庭美德被淡忘,婚姻当事人忽略了家庭责任感,婚姻生活“理想化”,婚姻家庭责任感淡漠,最终导致离婚现象越发突出,婚姻逐渐变成了“儿戏”。
三、江西农村青年婚恋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它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和旺盛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当前,我国乡村青年的婚恋观既受传统婚姻文化的影响,也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对于农村青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对个人发展的必要性
1、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现代婚姻观念中的恋爱观念是一个新事物,是需要去规范和教育的。现阶段的农村青年明确清楚需要恋爱、没有恋爱是不行的,但是对于什么是恋爱、如何开启一段恋爱,在恋爱关系中如何判断现有恋爱关系是否是自己所追求的恋爱关系,对于何时将恋爱关系转化为正式的婚姻关系等等问题都缺乏相应的认知,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婚恋观。由此可见,客观的物质经济条件并不是导致农村青年处于“结婚难”的最主要原因,反而是不明确的恋爱观念和恋爱风险使他们在现实中陷入两难境地。因此,新一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念、婚恋行为需要社会规范的指导和保护。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加强对江西农村青年的婚恋观教育有利于弥补农村青年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婚恋观教育缺失的短板,有利于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端正其婚恋行为,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人“结婚难”问题。
2、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爱的需要、情感需要是人的需要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的部分,人们既需要爱和情感,也在真诚的爱和情感中不断激励自我、提升自我。 “然而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肖特的‘物质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3]新时代农村青年并不拒斥爱情,只是不了解如何正确地去抓住爱情、把握爱情、对待爱情。健康的婚恋观会引导青年正确和伴侣进行沟通、会鼓励青年将婚恋选择与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行思考、会教育引导青年认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满足,更包含着对伴侣、未来子女和家庭的责任……人们恋爱、结婚是追求情感需要、实现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直接表现,对农村青年进行现代、科学、健康的婚恋观教育,是提升其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青年构建健康的情感世界、提升社会能力、明确人生责任、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为个人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1、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爱情通常是青年男女走向未来婚姻家庭生活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对了,就会为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地区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更深,性别平等制度相对更不完善;随着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帮助女性减少了对丈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依赖,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内务和照护小孩,她们同样渴望在外打拼,以此来成就自我。健康的婚恋观强调双方之间的人格、地位平等,其中就包括“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劳动”,特别是在育儿过程中夫妻应当共同参与对子女的陪伴、教育和照顾。同样,具备健康婚恋观的青年更有可能建立平等、尊重、沟通良好的亲密关系,有效减少因观念冲突、沟通不畅导致的家庭矛盾。健康的婚恋观强调家庭责任、强调忠诚尊重,不会轻易出现出轨、离婚等现象,有利于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
2、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新一代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城市新思潮的感染,影响着他们对于婚恋的看法。表现在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开放自由的婚恋,摆脱世俗的农村传统婚姻观束缚,尝试新婚恋、新生活的愿望极度强烈。同时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出现不顾实际追求享乐、唯物质论、唯颜值论、闪婚闪离等婚恋乱象,从而导致婚恋关系紧张。健康的婚恋观强调真正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物质经济条件作为辅助,同时强调个人幸福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对农村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婚恋观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积极健康的婚恋观,能够有效抵制错误思潮,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去看待恋爱和婚姻,解决青年在婚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让青年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美满乡村家庭的支撑,农村青年婚恋状况是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4]。江西作为革命苏区,要实现振兴发展,核心在于人的振兴和全面发展。尤其是乡村青年群体婚恋的有序、高质量发展,更是振兴苏区振兴发展的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江西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年都面临婚恋困境:未婚农村青年面临婚姻市场挤压、结婚难、结婚贵,已婚农村青年婚恋责任意识淡薄、婚姻稳定性差、代际剥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妥善解决农村青年的婚恋问题,难以实现农民生活与工作的振兴,从而影响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同时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乡村青年婚恋,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归宿,更是事关苏区建设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大事情。对乡村青年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激活乡村青年群体婚恋内在动力的有效办法,更应该持之以恒而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3]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马克思家书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7.
[4]徐丽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困境探究[J].山西农经,2020,(06):47-48+58.
基金项目:该文系2024年度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校级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新时代江西农村青年婚恋观研究”,项目编号:YC2024-112
作者简介:吴小芸(2000.6),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