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监管模式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的构建路径

作者

张红年

祁东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湖南衡阳 421200

我国建设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房地产项目不断涌现,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传统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经验判断以及有限的检测手段,不仅监管效率低,而且信息滞后,如今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智慧监管模式成为解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核心。所以相关人员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领域中,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为建设工程质量提供基本保证。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监管手段落后

多数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仍然以人工现场检查为主,监督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和简单的检测工具,对工程实体质量、施工资料等进行抽查,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尤其是纸质资料的记录和传递效率低下,信息更新不及时,质量监督部门无法快速获取工程实际情况,进而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2 信息共享不足

建设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与方,各参与方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不同单位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一致,导致工程质量相关信息之间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和交互[1]。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质量监督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顺畅,很难形成监管合力。

1.3 监管时效性差

传统质量监督方式通常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无法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部分质量问题在检查间隙出现并不断恶化,而到下次检查时已经造成较大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对质量问题的整改情况跟踪不够及时,部分施工单位存在拖延整改、虚假整改的现象,质量监督部门无法快速掌握整改进度和效果。

2 智慧监管模式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的构建路径

2.1 搭建智慧监管信息平台

2.1.1 平台架构设计

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在设计时,主要是利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以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组合而成。首先,感知层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如混凝土强度传感器、钢筋应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其次,网络层利用 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快速、稳定地传输到平台层 [2]。紧接着,平台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质量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挖掘,并建立质量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最后应用层为质量监督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不同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功能模块。

2.1.2 数据标准统一

对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标准进行编制和实施,保证不同参与方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并规定质量检测数据的格式、编码规则,明确施工进度数据与质量数据的关联方式等。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工程质量信息在各参与方之间的高效共享和交互,为智慧监管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支持。

2.2 智能检测与监控技术的应用

2.2.1 物联网技术应用

在建设工程现场部署物联网设备,实现对工程实体和施工环境的实时监控,比如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视频数据传输到智慧监

管信息平台,质量监督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施工现场情况,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和质量问题。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材料的进场、存储和使用情况进行追踪管理,以此来保证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2.2.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质量问题的智能识别和分析,对大量工程质量图像、视频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人工智能模型,促使其能够自动识别混凝土裂缝、钢筋错位等质量缺陷。还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施工资料、质量检测报告等文本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辅助质量监督人员进行决策。

2.3 建立质量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

2.3.1 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历史质量数据,建立建设工程质量风险评估模型,对工程类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不同项目和环节的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评估模型,质量监督部门可以提前识别高风险项目和环节,以便合理分配监管资源。

2.3.2 预警与防控措施制定

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阈值和防控措施,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时,智慧监管信息平台立即发出预警信息,并将预警内容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 [3]。同时,系统自动生成针对性的防控建议,责任单位根据预警和防控建议,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质量风险,质量监督部门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以此来形成质量风险闭环管理 。

2.4 推动监管协同与共享

质量监督部门与建设、规划、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通过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比如在工程开工前,质量监督部门可以从规划部门获取项目规划信息,从建设部门获取施工许可信息,以便全面了解工程基本情况,方便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3 结语

在建设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智慧监管模式是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效能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利用搭建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应用智能检测与监控技术、建立质量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等构建路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智能化监管。

参考文献:

[1] 许敏华 .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创新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实践为例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5,4(08):189-192.

[2] 赵晓龙 . 浅谈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圳市如何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4,(15):37-39+222.

[3] 张思雅 . 基于智慧工地平台的质量监督档案管理优化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02):53-55.

作者简介:张红年(1970.12-),女,汉族大专,工程师,主要要从事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