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中职地理教学模式

作者

王志强

岚县高级职业中学 山西省吕梁市 033500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地理学科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精神培育的现象,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要基于工匠精神培养,深入探索中职地理教学模式,全面增强人才的培养效果。

1. 中职地理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关联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地理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且紧密相连的关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涵盖自然、人文、经济等诸多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复杂又有序的系统。在中职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可为学生打开通往现代职业环境的窗户,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工匠精神在现代职业环境中得以有效运用的重要基础。在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在野外考察,亲自操作各种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记录。在这种实践中,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充分锻炼,这些能力正是工匠精神在具体行动中的生动体现。此外,地理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案例和地域文化内容,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从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身上汲取力量,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敬业、精益和创新。

2.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中职地理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中职地理教学模式融入结合工匠精神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卓越,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构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强调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会更加注重教学细节,让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当引入工匠精神培养后,地理教学可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地理实地考察、地理模型制作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路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1]。

3. 具体的教学模式策略

3.1 明确教学目标,融入工匠精神要素

在中职教育领域,应融入工匠精神要素,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往更多侧重地理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而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视角,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对地理学习的专注,如同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工匠精神要素。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传统的实践可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数据收集。而当融入工匠精神后,学生在实践前会精心规划实践方案,明确实践的目的、步骤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像工匠认真观察、细致记录;实践结束后,对实践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反思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课堂教学环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营造一种类似工匠作坊的氛围。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地理领域的经典案例,讲述地理学家或相关工作者如何像工匠为了追求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工匠精神。对此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将其作为“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2 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工匠精神教育资源

为了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中职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创新。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材框架,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设计出贴近生产生活的教学案例。比如,通过模拟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感受工匠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增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专题课程或模块,丰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理解工匠精神的视角。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匠精神在地理职业中的具体表现,激发其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内容整合,再采用“理论 + 实践 + 反思”的循环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迭代提升。理论教学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工匠精神理念的灌输;实践环节,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实践体验,如组织学生参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地图制作等实践活动,使其在操作中领悟精准、细致的重要性。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工匠精神考核

对于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维度,既要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要关注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其中应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度等,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同时,教学评价体系还需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行业专家的评价。学生自评可以促进自我反思,明确个人成长方向;互评则能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行业专家的评价可以提升评价的专业度。在此期间为了突出工匠精神考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设实践操作考核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的严谨与专注;二是引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项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三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创新尝试及遇到的挑战,强调过程评价,让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的每一步 [2]。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合理改进中职地理教学模式需要多个方面入手,科学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改进,保证在中职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 宛 蔓 . 中 职 地 理 教 学 中 工 匠 精 神 培 养 策 略 探 析 [J]. 教师 ,2024,(19):78-80.

[2] 沈春燕 , 李忠炉 .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渔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 [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02):94-97.

姓名(王志强)性别(男)出生年月日( 1983⋅10⋅02) ), 籍贯到市(山西吕梁)民族(汉)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