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探究

作者

翟磊峰

青海省西宁市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可可西里管理处 810000

引言

草原作为重要陆地生态系统,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畜牧业发展、涵养水源等多重功能,长期以来受过度放牧、气候变化与不合理土地利用等因素影响,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各地区积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修复技术措施,旨在评估分析当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为提高退化草原修复效果提供科学参考,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一、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当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从技术类型看现有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休牧封育技术以及综合修复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以人工播种为主,包括飞播、条播、块播等方式结合施肥、灌溉等辅助措施,水土保持技术主要采用修建沟壑、梯田、集水沟等工程措施,以及种植防风固沙植物等生物措施,休牧封育技术通过设置围栏,实施季节性休牧或轮,减轻放牧压力,综合修复技术则将多种技术措施有机结合如草库伦模式、三圈一体模式等。从应用现状看不同区域技术应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东部草原区域修复技术较为完善应用水平较高,西部荒漠草原区域受限于自然条件限制技术应用相对滞后。

从具体问题看植被恢复技术中,草种选择不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引入外来物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草种配比不合理,单一或少数物种组合难以形成稳定群落,播种方式简单粗放,精细化程度不足草种利用率低,定植率波动大,受环境因素影响严重稳定性差。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中工程措施设计不够科学,未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小型分散工程维护不力使用寿命短。休牧封育技术实施中,围栏设计不合理未考虑野生动物迁徙需求,休牧时间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未根据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超载放牧现象。

二、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技术优化方法与实施路径

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技术优化需立足本地生态特点,构建系统化技术体系,加强适应性草种选育与配置优化,建立本土草种资源库收集保存区域内优良草种种质资源,开展耐旱、耐盐碱等抗逆性草种选育提高草种适应性。探究不同草种生态位互补性构建多功能草种配置模式,如禾本科与豆科植物合理搭配形成稳定植物群落,针对不同退化类型与程度制定差异化草种配置方案,如轻度退化区以补播为主,重度退化区采用先锋物种与建群种组合策略。改进播种技术与方法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播种方式,坡地可采用等高条播或穴播,平地可实施撒播或条播,优化播种时机选择充分利用有利气象条件,如降雨前或雨后进行播种,改进播种机具研发适应复杂地形轻型播种设备,探索微地形处理技术如鱼鳞坑、集水沟等增加水分集蓄能力采用包衣种子技术提高种子抗逆性与萌发率。

微生物技术应用成为植被恢复新方向,研发根际促生菌剂增强植物吸收养分能力,应用固氮菌与菌根真菌制剂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探索内生菌应用提高植物抗逆性。土壤改良技术创新同样重要,针对盐碱化土壤采用生物改良与物理改良相结合方式,对于沙化土壤应用固沙与培肥技术增强保水保肥能力,针对侵蚀土壤实施坡面整治与覆盖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优化技术集成模式,构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探索先锋植物—过渡植物—目标群落演替促进技术路径,探究草—灌—草复合恢复模式增强系统稳定性。技术参数精细化也需加强,建立草种播量精准计算模型避免资源浪费,探究不同草种最佳播种深度提高出苗率,探索适宜施肥量与施肥时机促进植被快速建植。

三、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集成应用与监测调控

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修复需超越单一植被恢复,构建全方位技术集成体系,加强水土资源调控技术集成,建立流域尺度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合理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山—坡—沟立体防护体系。应用集水工程与小型蓄水设施增加水资源有效利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施土壤保护与改良措施如覆盖、翻耕等减少水土流失,应用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料提升土壤肥力与结构。优化草地管理与利用技术建立科学围栏管理制度,根据植被恢复状况调整围栏位置与范围,实施轮牧制度科学规划轮牧区域与时间,确定合理载畜量动态调整放牧强度。开展草地改良与建设如灌丛控制、有害植物清除、毒草防治等,探索草地农业模式实现牧草种植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建立草畜平衡监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利用方式。

气候适应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成为新趋势,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掌握气象因素变化趋势,研发抗旱减灾技术提高草原抵御干旱能力,探索防风固沙技术减轻风蚀危害,应用保水保温技术延长生长季,建立应急救助体系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退化草原修复技术区域适配也需加强,针对荒漠草原区域重点发展保水节水技术与沙生植物恢复技术,针对草甸草原区域侧重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有机质积累技术,针对高寒草原区域注重发展抗寒草种选育与冻融侵蚀防控技术,针对沙化草原区域集中发展固沙与植被重建技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需因地制宜,构建工程—生物—管理一体化模式形成综合修复体系,探索示范区—辐射区—推广区梯次推进策略稳步扩大应用范围,探究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提高修复可持续性。

结论

通过分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与问题,探索植被恢复技术优化方法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集成应用,形成系统化修复技术体系,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存在选择盲目性、技术同质化等问题,需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予以解决。应聚焦退化机制深入剖析加强新技术应用创新,完善修复标准体系构建区域差异化技术模式,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田蓓 .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应用分析[J].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24(3):92-93.

[2] 刘玉辉 .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农业科学 , 2023(4):3.

[3] 张小云 .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技术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10):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