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城乡规划测绘中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

王凯星 王志强

1.410421197605201035 2.410621199203272017

引言

在城乡规划测绘领域,获取准确、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是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传统的单一遥感数据源往往存在信息局限性,难以满足复杂的城乡规划需求。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通过将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数据源的优势,从而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

一、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一)概念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是一种将来自多种传感器、不同观测平台或时间序列的遥感信息进行系统集成与深度协同的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度数据的互补整合,提取各源数据中蕴含的有效特征,并以优化方式重构出更具语义表达能力与空间识别精度的综合数据体。典型数据源涵盖可见光 - 近红外光学影像、合成孔径雷达(SAR)获取的微波遥感数据,以及具备精细光谱分辨能力的高光谱图像等。该技术不仅突破了单一数据在空间覆盖、光谱响应与成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更在复杂地表结构解析、地物类型精细判别及动态变化监测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城乡规划测绘提供了更为稳定、连续和全面的数据支撑体系。

(二)意义

在城乡规划测绘实践中,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不仅有效提升了空间与光谱分辨率,更在复杂地物识别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在城市建成区,光学影像与SAR 数据的协同应用能够穿透云雾干扰,精准区分低矮建筑与植被覆盖区域,提升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融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可动态捕捉城乡边界扩张趋势,辅助识别违建用地与闲置土地,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多源数据间的交叉验证,能够在数据缺失或噪声干扰条件下保持信息完整性,从而增强成果的稳定性与可信度,推动测绘成果向高精度、高时效方向发展。

二、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方法

(一)像素级融合

像素级融合是最基本的融合方法,它直接对不同遥感数据的像素进行处理。常见的像素级融合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PCA)、小波变换法等。加权平均法是将不同数据源的像素值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平均,简单易行,但可能会损失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多波段遥感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将其转换为一组互不相关的主成分,然后选择合适的主成分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冗余。小波变换法是一种多尺度分析方法,它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对遥感数据进行分解和重构,实现对不同频率信息的融合,具有较好的空间细节保留能力。

(二)特征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通过提取多源遥感数据中的关键地物特征,如纹理、形状及光谱信息,借助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信息互补。该方法在降低数据冗余的同时强化了目标识别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例如,在城市建成区提取过程中,光学影像中提取的光谱特征与 SAR 数据反演的地表结构信息相互匹配,可有效增强对低矮建筑群与植被覆盖区域的判别能力。基于特征向量的方法将多源特征参数映射至统一空间进行优化组合,而基于分类器的策略则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特征进行动态筛选和集成决策。此类方法不仅提升了遥感解译的鲁棒性,也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分类一致性。

(三)决策级融合

决策级融合强调在多源遥感数据各自完成独立解译与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其决策输出。该方法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规则推理或概率模型对不同来源的识别结果进行协同优化。以城市建成区提取为例,在光学影像分类结果与 SAR 数据解译边界之间存在差异时,采用加权投票机制结合地物空间分布先验知识,能够有效抑制单一数据源的误判效应,从而提升整体分类一致性与空间连续性。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推理的融合策略在复杂城市场景中相较单一数据源分类精度提升超过 12% ,体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与逻辑自洽性。

三、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城乡规划测绘中的实践

(一)土地利用监测

以某城市为例,利用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监测。光学遥感数据具有丰富的光谱信息,能够清晰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如耕地、建设用地、水域等。雷达遥感数据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对地表的地形和地物结构敏感,能够提供建筑物的高度、地形起伏等信息。通过将两者进行融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的建筑物分布、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例如,在城市扩张监测中,利用多时相的融合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边界的变化,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

(二)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能够精细刻画城市建筑纹理、街区格局及道路拓扑关系,尤其在复杂建成环境的信息提取中具有较高识别精度。与此同时,激光雷达(LiDAR)技术通过离散点云数据反演建筑物轮廓与垂直分布特征,为三维空间建模提供关键高程参数。两者协同融合不仅突破了单一数据源在维度与精度上的局限,还可重构城市立体形态的几何细节与空间层级关系。基于此,研究区域的城市功能单元得以更精确划分,为交通流模拟、容积率估算及通风廊道设计等规划实践提供定量支撑,同时增强了对城市扩张模式与空间组织逻辑的认知深度。

(三)生态环境评估

在城乡生态环境评估中,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高光谱遥感凭借其连续且精细的波段设置,能够捕捉地表物质独特的光谱反射特征,从而实现对植被种类、覆盖密度以及健康状况的精准识别。与此同时,热红外遥感通过测量地表热辐射强度,有效揭示城市区域温度分布格局,尤其在刻画热岛效应的空间异质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高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进行多维融合,不仅能同步获取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与能量状态,还能从光谱—热谱耦合角度深入解析土地覆被变化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在典型都市圈的生态质量评价中,该融合策略显著提升了对绿地功能区划与热环境风险区识别的准确性,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制定差异化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为城乡规划测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将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能够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地理空间信息,提高城乡规划测绘的科学性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融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融合方法。

(二)展望

未来,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城乡规划测绘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出现更多类型、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源,为数据融合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数据融合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集成将更加紧密,形成更完善的城乡规划测绘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葛利玲 , 王璐 .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的河南省淅川县植被动态演变研究[J]. 自然资源遥感 ,2025,37(03):192-202.

[2] 刘鹏鹏 . 多源遥感数据在土壤水分反演中的应用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15(15):181-184.

[3] 周雷 , 周浩卓 . 遥感数据处理中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15(14):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