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入路径研究
陈玲
闽清县池园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首位,明确要求“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挖掘不深,教学方法单一,多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认知;课堂与课外衔接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浸润。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探究有效的融入路径,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推动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走向“素养生成”。
一、立足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传统节日习俗、历史典故等。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这些内容,是实现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融合的基础。教师需结合文本主题,梳理其中的文化内涵,将文字背后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等融入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为例,这三首诗分别关联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再深入挖掘每首诗背后的节日文化,例如,《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春节放爆竹、饮屠苏酒的习俗,体现了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了清明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传统,蕴含着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展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传递出尊老、思乡的情感。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解读,学生能在学习古诗的同时,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文化精神。
二、关注方法,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活动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情境体验、小组探究、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感知传统文化,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认知。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学为例,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而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之情。教学时,教师可设计“钱塘江文化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搜集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古诗,如杨万里的《浙江观潮》)、民间传说,如“钱王射潮”的故事等,了解古人对大潮的记载和想象;然后,组织“模拟观潮”情境活动,学生结合文本描述,用语言、动作再现大潮来时的景象,感受文中“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等词语的生动性;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不仅从自然现象角度分析,更从文化传承角度理解其成为历代文化符号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重视课外,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素材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持续认知,需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内文本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构建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阅读体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如经典名著节选、文化故事、民俗绘本等,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北京的春节》为例,课文详细描述了北京春节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的习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贴春联、守岁等,展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课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老北京的年味儿》等书籍,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春节的不同习俗,如南方的年糕、北方的饺子,以及春节习俗背后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寓意;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课文中的内容对比,制作“家乡春节习俗手册”。通过课外延伸,学生能跳出课文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春节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多样表现,增强文化认同感。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质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当以教材为根,在文字深处开掘文化清泉;以方法为舟,在体验活动中载渡文明薪火;以生活为场,在知行合一中筑牢文化自信。唯有将文化基因融入语言学习的血脉,方能使传统不再停留于典籍,而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原乡,为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徐艳华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与对策 [N]. 科学导报 ,2025-07-01(B04).
[2] 王亚梅. 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优化[J].作家天地 ,2025,(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