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TE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家园合作实践研究

作者

陈秋圆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民主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教育变革的浪潮中,STEM 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正逐渐从高等教育领域向基础教育延伸。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其初步的探究能力。学前阶段是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最为旺盛的时期,将 STEM 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与问题解决中构建知识体系。例如,通过搭建积木探索平衡原理,利用简单电路理解电能转换,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观察、推理和实践能力,更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家园合作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的成长环境涵盖家庭与幼儿园两大核心场域,二者的协同配合能够形成教育合力。美国幼教协会(NAEYC)指出,高质量的家园合作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与社会适应能力。在 STEM 教育实践中,家庭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场景,如厨房中的物理现象、户外的自然观察;幼儿园则凭借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指导方法,将生活化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学习内容。然而,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家园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参与度不足、合作形式单一、教育内容脱节等,严重制约了 STEM 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深入研究 STEM 教育理念下的家园合作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STEM 教育与家园合作的内涵及关联

(一)STEM 教育的核心特征

STEM 教育并非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核心特征包括:

1. 跨学科整合:强调各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例如在“设计简易桥梁”活动中,幼儿需要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科学材料特性和工程结构知识。

2. 实践探究导向: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反思改进,在“做中学”中建构知识。3. 创新思维培养:通过开放性任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设计环保小发明等。这些特征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高度契合,为幼儿提供了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

(二)家园合作的价值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的双向互动关系,其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拓展教育场景: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能够将 STEM 教育延伸至日常生活。例如,家长可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温度、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2. 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幼儿园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其参与幼儿教育的信心与能力。

3. 形成教育合力: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配合,能够确保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避免因教育脱节导致的幼儿发展不均衡。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家园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调研

为了解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对某地区 5 所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

1.  参与度不足:62% 的家长仅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对日常科学活动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家长表示,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投入时间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

2.  形式单一: 81% 的合作形式集中于“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传统活动,缺乏常态化、持续性的互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以接送幼儿时的简短交流为主,难以深入探讨教育问题。

3.  认知模糊:43% 的家长对 STEM 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科学活动就是做手工”“玩玩具”,不了解其跨学科整合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二)问题分析

1.  认知偏差:家长对 STEM 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缺乏了解,导致其在家庭中难以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幼儿阶段应以游戏为主,无需接触STEM 知识。

2. 形式单一:现有家园合作多停留在“活动参与”层面,缺乏家庭与幼儿园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家长被动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机制缺失:幼儿园普遍缺乏常态化的家园沟通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STEM 家长委员会,也未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互动。这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合

作效率低下。

四、STEM 教育理念下家园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三维联动”合作框架

1.  目标联动: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制定 STEM 科学活动目标,确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例如,在“植物生长”主题活动中,幼儿园设定“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习记录方法”的目标,家庭则配合开展“家庭植物角”活动,引导幼儿每日观察并记录植物变化。

2.  内容联动:将幼儿园的 STEM 课程内容延伸至家庭场景,实现“园本课程生活化”。例如,幼儿园开展“齿轮传动”科学活动后,家长可利用家中的玩具齿轮与幼儿共同探索齿轮的运动规律,制作简易齿轮玩具。

3. 评价联动:建立家园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通过“幼儿科学活动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园和在家的学习表现。档案中不仅包含幼儿的作品、实验记录,还包括家长的观察反馈和教师的评价,全面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

(二)创新家园合作形式

1.  STEM 家长工作坊: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科学实验培训,如“气球动力小车”“自制火山喷发”等。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指导策略,提升其在家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能力。

2. 家庭科学任务卡: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分龄科学任务卡。例如,小班任务卡包含“寻找家中的圆形物体”“比较物体的大小”等简单任务;大班任务卡则涉及“自制杠杆天平”“设计节水装置”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任务,并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反馈过程。

3. 线上科学社区:利用班级微信群、QQ 群或专门的教育APP,搭建线上科学社区。家长可在社区中分享家庭科学活动视频、照片和经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形成家园互动的良好氛围。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分析

幼儿园实施上述策略一学期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认知提升:家长对 STEM 教育的认知正确率从 43% 提升至 78% ,能够正确理解其跨学科整合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2. 参与度提高:家园合作参与率从62% 提升至 91% ,家庭科学活动频率平均每周达到 2.3 次。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课程设计和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反思与展望

尽管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难以保证参与时间;农村地区幼儿园面临资源匮乏、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等问题。未来,可探索“家园社”协同模式,联合社区科技馆、科普机构等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同时,开发数字化工具(如 STEM 家庭游戏 APP),利用线上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家园合作的便捷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连洲. STEM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幼儿教育研究,2023(05):45-49.

[2] 李敏 .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园 STEM 教育发展的研究 [J]. 早期教育 ,2020(03):56-60.

[3] 张华 . 项目式学习:STEM 教育的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02):78-82.

作者简介:陈秋圆(1995-)女 汉 广东省湛江市人 职称: 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