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实践效能与优化路径
王海洋
兴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传统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实践的机会,导致知识迁移能力弱、学习兴趣不足。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解决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一、分层设计任务:以职业需求为锚点
职业需求应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任务设计的核心依据。课程目标服务于学生未来工作能力培养,其任务设计若脱离实际岗位情景,易导致所学技能难以迁移应用。以 Excel 教学为例,单纯练习“数据排序”这类孤立操作,学生不易体会其在“财务统计”或“库存管理”中的具体价值。针对此,任务设计可采用分层策略,将教学意图分解为递进式链条:掌握基础技能、模拟岗位任务、拓展创新项目。基础层级任务聚焦计算机操作规范,涉及“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内容。尝试用“整理班级活动照片”这类贴近生活的任务,促使学生掌握文件分类、重命名等技能,潜移默化培养数字化习惯。Word 教学可以设计“制作个人简历”任务,要求学生依据不同岗位要求调整模板格式,此举既强化排版技能,也渗透了职业规划意识。进阶层级任务着力模拟真实岗位情境,如“电商店铺数据统计”、“企业宣传片剪辑”等,将知识点嵌入完整工作流。Excel 教学可设计“分析某品牌手机销售数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数据清洗、图表制作、趋势预测等步骤,模拟市场分析师工作流程。任务中必须融入行业规范,例如数据可视化原则、报表格式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标准观念。拓展层级任务鼓励学生结合兴趣探索创新实践,例如“开发校园导览小程序”、“设计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旨在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
二、差异化引导参与:破解“强者恒强”困境
在任务驱动型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一种“强者恒强”的现象有时会浮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少数学生主导课堂活动,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处于旁观位置。这种现象的成因可能包括基础知识的差异或性格上的内敛,导致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保持沉默。这种参与度的不均最终影响到整体任务完成的质量,使得结果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实施差异化的引导策略显得必要,该策略应着重关注任务分配的具体方式、过程支持的提供形式以及学生角色的定期变化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目标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任务执行中贡献其独特的价值。进行任务分配时,需要同时考虑个体学生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团队内部成员能力的相互补充。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展现出的特长来安排相应的角色职责。
逻辑能力突出的学生或许更适合负责任务的分解环节,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主导实际操作部分,表达能力优秀的学生则承担成果汇报的工作。以“组建校园局域网”这项任务为例,设置“网络规划师”、“设备调试员”、“文档记录员”等具体岗位是可行的做法。操作上要求每个学生先独立完成自身分配到的子任务,后续再进行团队整合。为了避免学生因长期固定在同一角色中而导致能力发展的单一化甚至失衡,定期轮换学生承担的角色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
传统评价依赖任务成果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能力在任务进程中的变化常常被忽略。一种融合了过程与结果考量的体系显得必要,它应同时覆盖知识习得与素养发展,最终促成评价、反馈与改进的持续循环。关于过程评价,记录学生参与任务的完整流程是基础工作。《任务参与度量表》是教师可以考虑的工具,它的维度包括“任务理解”、“资源利用”、“协作贡献”以及“问题解决”。在多媒体制作任务里,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行为可能被记录,学生提出创新性建议的情况会被关注,学生帮助同伴解决问题的举动同样纳入视野。为了降低评价者主观判断带来的偏差,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构成自评部分,小组互评则聚焦团队协作中的表现,教师评价往往从专业角度评判任务达成的质量水平。结果评价不应局限于单一作品。拓展评价形式是可行的路径,“任务报告”、“演示答辩”和“应用测试”可以引入。完成“校园新闻网站开发”任务后,学生可能需要提交《需求分析报告》与《技术实现方案》,在课堂环境中演示网站功能并回应师生提问也成为环节之一。这种方式能够考察逻辑表达与技术应用等综合能力,有助于改变过度侧重操作技能而轻视思考深度的倾向。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需求有机结合,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分层设计任务、差异化引导参与、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大优化路径,可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邱彤. 基于“互联网 +; ”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J]. 数字通信世界 , 2025,(03): 202-204.
[2] 赵煜 . 基于智慧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 2025,27(05): 119-121.
[3] 白怀周 .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J].时代青年 , 2025,(08):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