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IP 的形象塑造设计研究
刘潇 边宰亨
东亚大学
在当代文创产业中,IP 形象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用户与传统文化的桥梁。通过科学的定位策略与视觉符号提取方法,文创 IP 得以在造型、色彩和动态表现上兼顾文化内涵与审美潮流,实现形象的生动塑造与情感共鸣,提升文化IP 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1. 文创 IP 形象定位
1.1 文化定位
文创 IP 形象的文化定位是其传播特定文化内涵的关键。设计需深入挖掘历史遗迹、非遗技艺、民间艺术等传统资源,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与色彩符号,兼顾文化识别度与美学价值。在设计中应注重“形”与“神”的统一,用简洁、生动的视觉语言传达文化精髓,增强情感共鸣。同时,文化符号的选择需具备良好的可读性与传播力,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共鸣,提升 IP 形象的吸引力与传播效果。
1.2 用户定位
除了文化层面的挖掘,IP 形象的塑造还必须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审美偏好、消费行为与情感诉求。用户定位不仅是确定产品市场策略的依据,更是文创 IP形象能否被广泛接受与喜爱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需通过构建用户画像来梳理其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消费能力与文化认知差异等属性,从而明确不同圈层用户在文化接受度与审美习惯上的差异。
用户画像构建不仅关注外部特征,更应深入挖掘用户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例如,年轻用户普遍倾向于“萌”“潮”“酷”等视觉语言和个性表达,热衷于IP 角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而中年用户则更注重文化内涵与品质感。通过差异化的用户需求分析,可以在形象设计中实现文化符号与用户偏好的有效融合,增强用户认同感与情感连接。
2. 文创IP 形象视觉符号要素提取
2.1 造型符号要素提取
造型是IP 形象设计中最直观、最具传播力的视觉语言之一。造型符号的提取,是对文化IP 中所蕴含的历史性、人文性与地域性的视觉再构。通过角色造型、表情动态、服饰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将文化精髓内化为角色特征,构建独特而鲜明的 IP 形象。文创 IP 形象造型设计中,主要采取“直接引用”与“变形重构”两种方式进行符号转换。直接引用即在视觉上保持传统元素的原貌,如传统戏曲服饰、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等,强调对文化原真性的尊重;变形重构则是将传统符号进行形态简化、语义重组,以适应当代审美与传播需求,构建具有时尚感、流行属性的全新形象。“形状文法”是变形重构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1]。通过对文化图形元素的旋转、镜像、平移与组合等手法,实现图形语义的现代化演绎。例如,某些传统图案中的对称花纹或波状纹可通过简化后演变为人物衣饰、角色面部装饰等,从而形成具象又富有美感的IP 视觉符号系统。
以“唐妞”为例,该形象取材于唐代三彩侍女俑,通过现代动漫风格与中国工笔画技法相结合,在保持唐代女性体态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卡通形象中的“呆萌”与“可爱”属性,赋予古典文化新的表现语境,使传统文化以活泼亲切的方式进入年轻用户的视野。
2.2 色彩符号要素提取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中最具感知力的要素,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与情感暗示功能 [2]。色彩的符号性表现是文创 IP 形象构建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色彩符号的提取需结合特定文化语境中常见或代表性的色彩元素,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红”“青花蓝”“故宫黄”等,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实际设计中,采用 K-means 聚类算法对传统文化图像进行色彩提取,是目前较为科学且高效的方式 [3]。通过对原始图像中的主色、辅色、过渡色进行数据化分析,可以构建出色彩网络模型,从而提炼出符合该文化视觉体系的色彩搭配方案[4]。色彩统一有助于提升IP 整体视觉识别度,使形象更加稳定与一致,增强用户记忆点。同时,文化色彩的应用还能够准确传递文化主题的情感温度与精神诉求。例如,青绿色可表现江南文化的温润秀雅,明黄色则象征皇家文化的尊贵与庄严。
2.3 动态符号要素提取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创 IP 形象已经不再局限于静态图形设计,而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动态媒介如表情包、动画短片、游戏角色等。IP 形象的动态设计不仅提升了视觉表现力,更强化了角色生命力与互动性。
动态符号设计的关键在于体态塑造,即通过姿态、动作、表情等动态语言让角色“活”起来。体态分为基本体态与运动体态。基本体态代表 IP 的静态特征,如站姿、坐姿、表情风格等,是角色个性与文化背景的基础展现;而运动体态则是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扩展表现,如跳跃、行走、打招呼、拥抱等,增强了角色的情境适应性与表现力 [5]。
为了实现文创 IP 的动态设计,设计师在造型阶段就需考虑肢体动作的适应性与延展性。合理的动作设计不仅可以强化角色形象的感染力,还能增强其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感与亲密感。例如,IP 形象在社交平台上的“动态表情包”形式,使其具有“表情代言人”的功能,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的趣味化与日常化。
3. 情感与交互赋能的IP 延展设计
除了视觉层面的符号塑造,文创 IP 形象的生命力还来源于其所承载的情感意义与互动机制。通过情绪符号、情感表达与使用者之间的连接,文创 IP逐步成为“文化人格”的代言者。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叙事设定、情感投射与交互体验来实现。例如,IP 形象可通过故事背景设定赋予其成长轨迹与性格特征,使用户在情感上建立代入感与认同感。同时,基于用户行为的互动体验设计,如AR 合影、小程序互动、角色语音互动等,也进一步增强用户参与度与品牌粘性。
结语
文创 IP 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过程,不仅要在文化层面传承与再现,还要在用户层面连接与沟通。通过对文化定位与用户定位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造型、色彩和动态视觉符号的科学提取,可以实现 IP 形象从静态符号到动态“生命体”的跃迁。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与设计、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不断融合,使文创 IP 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也成为连接用户与文化的情感纽带。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文创 IP 形象将更具多维表现力和跨界融合力,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墨 , 余隋怀 , 王伟伟 , 等 .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与路径 [J].包装工程 , 2019, 40(24):10.
[2] 伊达千代 , 悦知文化 . 色彩设计的原理 [M]. 中信出版社 , 2011.
[3] 杨梅 , 李晓桐 . 城市色彩聚类提取方法介入青岛文创产品开发研究[J]. 包装工程 , 2020.
[4] 任艳博, 蒋超, 王教庆, 俞琳, 王园园. 基于聚类算法和色彩网络的蝴蝶色彩分析及应用 [J]. 纺织学报 ,2021,42(05):103-108.
[5] 李楠 . 基于感性需求的吉祥物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研究 . 天津科技大学 , 2017.
作者简介:刘潇( 1995- ),女,汉,山东省潍坊市,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IP 与用户体验方向
* 通讯作者:边宰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