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防员在化工厂火灾救援中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要点

作者

吴永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消防救援大队 广东省东莞市 523660

摘要  消防员在化工厂火灾救援中面临复杂危险环境,个人防护装备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救援效率与人员安全。探讨防护装备的选择、穿戴规范及维护保养要点,分析其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消防员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员、化工厂火灾、个人防护装备、救援安全、装备维护

引言

化工厂火灾具有燃烧物质复杂、毒性强、爆炸风险高等特点,对消防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个人防护装备是消防员应对此类灾害的第一道防线,其科学使用能有效降低伤害风险。当前部分消防员对防护装备的操作规范认识不足,可能导致救援过程中防护失效。明确防护装备的使用要点,对提高救援成功率、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一、防护装备的选择依据 ​

化工厂火灾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其复杂环境对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提出了严苛要求。在装备选择时,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火场温度、化学品特性、爆炸风险等多重因素。化学防护服作为关键防护装备,其材质选择应当遵循GB 24540-2021标准,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芳纶纤维增强的阻燃面料,可承受800℃高温30秒不破损;中层为PTFE微孔膜,提供优异的防渗透性能;内层为舒适透气的阻燃棉质材料。针对不同化学品特性,防护服还需进行特殊处理,如防酸型需采用氟化处理,防有机溶剂型需增加丁基橡胶涂层。

空气呼吸系统的配置需要根据任务特点进行精确计算。在常规救援中,建议选用6.8L碳纤维气瓶,可提供60分钟以上的持续供气;对于长时间作业,可采用双气瓶并联系统。智能呼吸器应当配备HUD显示屏,实时显示剩余气量、报警阈值等关键参数。头盔系统需集成多种功能模块,包括防爆照明灯、热成像仪和通讯装置,护目镜要采用聚碳酸酯材质,具备防雾、防刮和防化学液体飞溅三重防护。在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火场,必须选用表面电阻小于10^9Ω的防静电防护服,所有金属部件都要进行防爆处理,避免产生静电火花。装备的颜色应当采用高可视度的荧光色,便于在浓烟环境中快速识别。

防护装备的正确穿戴是确保消防员安全作业的首要环节,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在穿戴化学防护服时,应当遵循"检查-穿戴-确认"的三步原则:首先全面检查防护服完整性,重点查看接缝处和拉链状态;然后按照规范动作穿戴,确保所有密封条粘贴到位;最后进行气密性测试,采用负压检测法验证防护性能。空气呼吸器的佩戴要特别注意面罩与面部的贴合度,可通过"深呼吸测试"来确认密封效果,即快速深呼吸时不应感受到外部空气进入。团队互检环节要建立"三点确认"制度,分别检查防护服密封性、呼吸器工作状态和通讯设备连接质量。建议在每次出警前进行装备快速检查演练,将检查时间控制在90秒以内。

救援行动结束后,防护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必须立即展开,这是确保装备持续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化学防护服的清洗应当采用分级处理流程:先用高压水枪进行初步冲洗,再使用专用去污剂重点处理污染部位,最后用中性洗涤剂全面清洗。清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接缝处、拉链等关键部位的清洁,必要时使用软毛刷进行细致处理。空气呼吸器的维护要执行"三步检查法":首先排放余气并清洁气瓶表面,其次检查减压阀和压力表工作状态,最后对面罩进行消毒处理。建议建立装备维护的"双人确认"制度,即每件装备的维护都要经过操作人员和监督人员的双重确认。

二、穿戴与操作规范

防护装备的穿戴必须遵循严格的准备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化学防护服在穿戴前必须进行全方位检查,重点确认气密性是否完好,所有拉链必须完全闭合并使用专用密封胶条进行二次加固。空气呼吸器需要预先检查气瓶压力是否充足,面罩镜片是否清洁无划痕。团队成员之间要建立互相检查机制,由专人负责确认每位队员的装备穿戴情况。通讯设备必须提前测试,确保在复杂环境中能保持稳定通讯。所有装备都要按照标准化流程摆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取用。定期组织装备检查演练,使消防员熟悉各类装备的性能参数和使用限制。

防护装备的穿戴必须按照特定顺序进行,确保各部件能发挥最大防护效能。首先穿戴防火内衣和防护靴,为后续装备提供基础保护。化学防护服的穿戴要特别注意袖口和裤腿的密封性,避免留下安全隐患。空气呼吸器的佩戴要调整好背带松紧度,确保面罩与面部完全贴合无缝隙。头盔的佩戴要调整好下颌带,保证在剧烈运动中不会脱落。手套要选择合适尺寸,确保既能灵活操作又不会影响防护效果。所有装备穿戴完毕后,必须进行最后的整体检查,重点确认各连接部位是否严密。团队成员要互相确认装备状态,确保每个人都达到进入火场的标准。

进入火场后要时刻注意装备状态,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防护效果。行进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开尖锐物体,防止防护服被划破。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随时关注压力表读数,预留足够的撤离时间。发现任何装备异常都要立即报告,必要时及时撤离更换。团队成员要保持适当距离,既要保证相互照应又要避免装备互相干扰。在高温环境下要特别注意防护服的耐热极限,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中。每次任务结束后都要详细记录装备使用情况,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通过反复的实战演练,不断优化穿戴流程,提高在真实火场中的应对能力。

三、装备维护与性能评估

救援任务完成后,防护装备必须立即进行专业化的清洁处理。化学防护服需要采用专用清洗剂去除表面残留的有害物质,重点处理可能接触化学品的部位。清洗过程要严格遵循制造商指导,水温控制在30-40℃之间,避免高温破坏防护层结构。空气呼吸器面罩要用中性清洁剂擦拭,特别注意清理呼气阀和进气口的污垢。所有清洗后的装备必须彻底晾干,防护服要悬挂在通风良好的专用晾晒架上,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材料老化。清洗过程中发现任何破损或性能下降的迹象,都要立即标记并隔离处理。建立清洗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每次清洗的时间、方法和责任人。

经过彻底清洁的防护装备必须存放在符合标准的专用存储环境中。化学防护服要悬挂在温湿度可控的柜体中,避免折叠存放造成材料折损。存储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温度维持在15-25℃范围内。空气呼吸器要单独存放,气瓶保持适当压力,避免完全排空影响密封性能。每月要进行系统性检查,重点评估防护服接缝强度、材料弹性等关键指标。面罩镜片要检查透光度和防雾涂层完整性,发现任何划痕或变形必须立即更换。建立可视化管理系统,使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装备状态,确保有问题的装备不会被误用。

每件防护装备都要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使用次数、维护情况和检测结果。采用条形码或RFID技术实现快速识别和信息追溯,确保每件装备的使用历史可查询。严格执行装备报废制度,对达到使用年限或性能不达标的装备进行强制报废处理。报废装备要经过专业销毁程序,防止流入非正规渠道。每年邀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关键防护装备进行专业认证,重点检测材料的防护性能和机械强度。检测报告要存档备查,作为装备更新换代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体系,确保每件防护装备都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结语

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的科学应用是化工厂火灾救援成功的关键因素。未来需加强智能防护装备研发,集成环境监测与生命体征预警功能。推动行业标准更新,结合新材料技术提升装备轻量化与防护等级。通过常态化培训与实战演练,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为消防员构建更完善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化学灾害救援中消防员防护装备优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1, 31(5): 112-118.

[2] 李红梅. 工业火灾防护装备性能测试方法探讨[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0, 39(8): 45-49.

[3] 张伟华. 空气呼吸器在有毒环境中的使用与维护[J]. 劳动保护, 2019, 12(3):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