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跨江桥梁施工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

王余强 孙庆 郭斯强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跨江桥梁作为连接两岸、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通道,建设数量与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尤其在长江、珠江、黄河等主要水系上,大跨度桥梁工程频繁落地,涵盖斜拉桥、悬索桥、多跨连续梁等多种结构形式。跨江桥梁建设面临诸多技术与环境挑战,如强水流冲刷、深水基础施工、航道通行干扰及气候不确定性等问题,要求施工方在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细致的应对策略。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型跨江桥梁典型施工技术的归纳和分析,揭示其施工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瓶颈与常见风险,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对策,为相关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大型跨江桥梁施工技术现状

当前,大型跨江桥梁多采用主跨跨度超过 500 米的悬索桥或斜拉桥,其施工过程涵盖了水下基础施工、主塔施工、缆索系统架设、桥面梁安装等多个关键阶段。基础施工通常面临深水、高流速及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常用技术包括沉井、钻孔桩、钢围堰等方式。其中,钢围堰适用于水流湍急、基岩埋深较大的区域,具备良好的抗冲刷能力与施工安全性。在主塔施工方面,滑模施工、液压爬模系统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并提升结构精度。缆索系统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稳定性,目前多采用空中牵引滑车系统进行索股穿引与张拉调索,整个过程需精准控制张力与空间位置,避免产生结构偏差。桥面梁的安装技术依结构形式而异,如悬索桥主要采用猫道运输拼装、浮吊船整体吊装或缆载吊装等方法,斜拉桥则多采用节段拼装,需确保节段对接精度与索力同步调整。

二、跨江桥梁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跨江桥梁的施工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水下基础施工的安全性、缆索系统的张拉控制、节段梁拼装的精度保证以及高空作业的稳定性管理。水下基础施工由于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极大,必须结合地质勘察数据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配置高功率排水与水下混凝土浇筑设备。在缆索系统架设过程中,由于施工跨度大、环境干扰多,任何轻微误差都可能造成后期结构应力异常,因此施工全过程必须依托 BIM 建模与三维定位系统进行高精度管控。桥面梁节段安装对缝隙控制极为严格,需通过激光测距、GPS 定位、自动张拉等技术实现毫米级拼装精度。高空作业作为桥梁施工的常态,施工平台与临时结构的搭设稳定性必须通过有限元分析及动力响应计算进行验证,确保施工安全。

三、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与措施

跨江桥梁施工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结构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环境风险、设备失效风险与社会干扰风险等。在结构方面,设计变更、施工误差和材料质量波动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甚至结构破坏。为此,需在施工前进行全生命周期结构仿真,实时监测结构变形与应力演化。安全风险方面,需针对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电气事故设立专项防控机制,强化作业人员的培训与应急演练。环境风险尤为突出,涉及水质污染、航道封闭、生态扰动等问题,需提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生态保护与水文补偿措施。在设备管理方面,应设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对关键施工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与维护周期优化。社会风险则主要源于施工噪音、交通管制与信息不对称等,需要通过多方协同机制提高社会容忍度并建立舆情应对预案。

四、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大型跨海(跨江)工程为例,该项目桥岛隧一体化结构复杂,采用沉管隧道 + 连续梁 + 斜拉桥 + 人工岛等多种结构组合,施工全过程对技术统筹与风险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基础施工采用大型钢圆筒基础,在离岸深水区域开展水下沉放与灌注,成功应对了高强流速与地质非均质问题。主桥段采用组合式钢箱梁,通过设立分段浮吊系统完成整桥拼装,梁段拼装误差控制在 5 毫米以内。项目实施全过程引入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建造平台,实现了对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风险管理方面,港珠澳大桥项目构建了多级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设置风险红线清单、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实现了施工零重大事故、环保达标率 100% 的目标。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智能建造前景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融合,未来大型跨江桥梁施工将迈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首先,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将成为主流,其不仅能够实现从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到施工组织的全过程信息协同,还可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对工程量、施工进度、资源配置进行精确预测,极大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同时,BIM 技术结合 GIS 系统及施工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可实现对地理、结构、工艺等多维度数据的集成与可视化表达,为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其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将助力施工过程的实时感知与智能调度。通过布设传感器、无人机巡检、图像识别与视频监控等手段,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关键节点如缆索张拉、节段拼装等环节进行智能监控与辅助决策,从而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效率。无人化施工装备的发展也将大幅度减少高危作业人员的暴露时间,如无人起重吊机、机器人焊接、水下作业机器人、智能喷涂和检测设备等技术日益成熟,能够替代传统作业模式,保障施工安全并提高效率。

结论

大型跨江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中的关键工程,其施工技术复杂程度与安全风险远高于常规桥梁,尤其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高空作业强度、结构体系跨度及施工环境扰动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本文从实际工程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主流施工技术与其适用条件,归纳了大型跨江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与常见风险类型,涵盖基础工程、索塔安装、主缆架设、桥面梁拼装等多个关键环节。在风险控制方面,文章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强的风险识别、预测、应对与动态管理机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借鉴。实践证明,先进的施工技术体系与科学完备的风险控制系统是保障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三者平衡的根本。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化施工将有效提升桥梁建造的精度、效率与可靠性,同时降低人为操作失误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绿色建造理念的推广也将促进桥梁施工全过程资源优化、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沈刚 . 大型桥梁项目进度管理实践总结与优化研究 [D].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2] 张柳煜.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方法研究[D]. 长安大学,2005.

3] 张婷婷. 灵江大桥风险评估体系、方法及应用研究[D]. 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