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学中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园手工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徐紫薇
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215300
摘要:幼儿园阶段对于儿童而言非常重要,虽然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学习还没有整体认识,但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的话,那么就会对儿童将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幼儿园手工课程渗透陶行知思想为研究中心,对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园;手工课程;应用
前言: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理念对幼儿园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其中教学做合一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可以帮助幼儿园儿童养成一种学习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中这种思维可以帮助幼儿快速成长,并在幼儿园阶段全面发展。
1.教学做合一对儿童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思想内容的核心,陶行知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便是学,这一点非常符合儿童学习的过程。 因为儿童年龄偏小,对世界认知过于模糊,缺乏各个方面的能力,如果只是教授儿童理论知识,那么儿童就无法理解其内容。 而采用教学做合一,就能将孩子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化为儿童主动进行学习,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探索,并在野做冶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2.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手工课程中的策略
2.1游戏教学
利用游戏活动开展教学做合一游戏教学在儿童学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天性爱玩,而且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在学习方面的专注力较差,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儿童灌输知识,那么很容易就会引起儿童反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儿童获得知识[1]。 相对于讲课的方式教授给儿童知识,游戏更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会许多知识,还能够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游戏化活动中将更好地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 促进幼儿的成长。所以在活动中融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游戏教学,这样才能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
例如,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纸花实验来吸引幼儿对于各种纸的吸水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可以先给幼儿介绍一个瓦楞纸尧纸巾尧A4 纸等的吸水性和特点,这样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然后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制作纸花并放入水中,观察一下哪种材质的纸花最快开放,从而促进幼儿对于科学的认识。 通过纸花实验中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2.2鼓励儿童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手工课程中,老师要加强教导环节的作用,让幼儿在老师的教和引导下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手工课程实践能力的进步,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探索中学习, 儿童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世界,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能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叶水里的糖去哪儿了曳活动的时候,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糖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探究无从下手。这时候老师就要加强教的环节,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感官来对糖的去处进行思考,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对糖去哪儿了这个问题进行实践,最后幼儿会惊奇的发现糖融化在水里了,水变甜了[1]。
2.3追随幼儿脚步,灵活开展活动
以《认识蚕豆》为主题的自然活动,以蚕豆根据四季变化而表现的不同形态为线索,有序推进。
活动 1:播种蚕豆孩子们进入种植园,开始第一次观察。他们拿到蚕豆种子后,认真观察,发现蚕豆的种子和刚才他们吃的豆子长得一样。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原来,蚕豆不仅是可以食用的果实,也是种子。孩子们来到泥土地旁,发现杂草横生。孩子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怎样把种子埋在土里?他们仔细观察周围有蔬菜的土地,引发思考:是不是杂草会吸收蚕豆的营养?于是,他们要为蚕豆种子创造一个温暖有营养的家,开始了第一个行动:除草。除草结束,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豆子种进去。可是孩子们经过尝试,发现泥土太硬了[3]。
小朋友使劲用铲子在土里捣来捣去,发现泥土竟然变软了。这时,教师拿来了一把锄头,并告诉他们有关“翻地”的经验,他们明白了:原来种东西前需要进行“翻地”,目的是把土壤变得更加松软。有些幼儿猜测:是不是变软后水分和营养更容易进入?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孩子们自己为他们的蚕豆浇水,种植园种植蚕豆的任务就结束了,小蚕豆也悄悄地在幼儿内心种下了牵挂。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在遇到每个困难时,都愿意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经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体会到播种的辛苦,也初步了解了蚕豆的特点:蚕豆的果实也是种子。用心即劳心,陶行知先生在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后,又阐述了“如何做”。盲行盲动不是做,胡思乱想也不是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真正之做是需要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从这次手工课程可以看出,在活动中想要真正地做,就要首先激发幼儿兴趣,激发出幼儿对自己辛苦种植的蚕豆以及蚕豆生长的好奇,接下来的活动才会更加自主,富有意义。
活动 2:大雪后的观察大雪后的观察是幼儿自主发起的,他们担心蚕豆宝宝会被大雪冻坏。来到种植园观察时,他们发现低矮的蚕豆叶子上盖上了厚厚一层雪,但叶子仍然是绿色的。而且,还发现了两颗咖啡色的豆子。他们产生了疑问:①这两颗豆子是蚕豆的果实吗?②为什么是咖啡色的?③蚕豆只能结出 2 颗果实吗?对此,孩子们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认为这两颗豆子是蚕豆的果实,有的孩子认为可能是掉落的巧克力豆,还有人说是因为天冷,把豆子冻坏了……孩子们纷纷叙述自己的观点。
经过讨论、收集资料和查阅书籍,第二天,他们兴高采烈地分享自己找到的答案,分别得到了结论:原来,那两颗豆子是种植时翻出来的蚕豆,因为变老了,所以变成咖啡色了,蚕豆在天冷的时候并不会结果。幼儿对世界都充满着好奇心,只是一颗咖啡色的小蚕豆,就能够引起幼儿如此多的疑问。在此活动中,我们能感受到幼儿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于是,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笔者没有一一作答,而是让他们自己猜测,通过查阅书籍、翻阅资料去寻找答案。在这里,我们不能说种植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了了解蚕豆而看书,看书也是做;为了认识蚕豆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也正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
活动3:丰收。夏天到了,顶着太阳,他们又来看望他们的蚕豆了。孩子们发现蚕豆茎上的花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大的绿色的东西。这是什么?他们好奇地对这个绿色的东西摸一摸、闻一闻,然后又使劲地捏一捏。“我感觉这个大鼓包里好像有东西!”他们摘下大鼓包,使劲掰开,里面躺着两粒他们见过的“难吃的”“硬硬的”大豆子。幼儿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了对于蚕豆的经验,活动本身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阐述,对于幼儿阶段的劳动教育的开展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陶行知先生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结语:在幼儿园手工课程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教师在渗透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引导。 老师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合适的手工课程材料保证幼儿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安全,这样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手工课程中应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乐兰.工匠精神融入“幼儿园手工制作”课程的路径研究[J].纺织报告,2024,43(12):119-121.
[2]黄银环.深度学习导向下幼儿园课程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合理应用[J].亚太教育,2023,(18):92-94.
[3]韩茜子.幼儿园大班手工课程的材料投放现状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3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