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陆娟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摘要】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试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改变生物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意义     方法

现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己很少看到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了,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就更少了,即使个别的学生在下面嘀咕,但就是不敢主动表白自己的意思。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等到学生考试或做作业时,老师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对知识的掌握似懂非懂。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渐渐僵化,问题意识慢慢淡化,直至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理念,强调了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过程应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突出了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提倡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具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内在的,通过体验学习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愉快是长期的、深刻的、全面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续地自觉地进行学习,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建立各种假说,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直到学生能够合理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根据已有的知识与资料提出假设,如何进行逻辑推理和实验设计,如何辨别实验数据的真伪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提出的一个小小的疑问中找到切入口,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疑欲望,从而使其积极思考。在这里,灵活设置问题情境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另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与问题的解决有关。当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解决也就越容易解决;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困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己有经验,把问题设置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教学最佳期内达到教学目标;二是要合理运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充分运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远远要比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更有价值。

2.提倡合作学习,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等,从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教学目的。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但如果把个人的认识汇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丰富的、全面的、接近正确的认识。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正确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基本假设、收集的信息、探究方案、在探究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及探究结果都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通过同学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他们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3.开展实验探究,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物实验过程特别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如酶的特性、渗透作用原理、生长素的发现、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与产物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把它变为探究性实验,即学习理论之前进行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获得感性认识。还可以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拓宽,真正做到知识迁移,让学生会学,培养它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对这个探究实验,学生首先就要积极思考问题,如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原理,材料和用具的选择,观测指标,用什么方法检测,还有实验步骤的设计以及结论的得出。这一系列过程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

三、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策略上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是改变学习的主体。因此,选题和培养一定要注意适应学生特点,激发他们探究和求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课程的设计需提前设计,目标明确。如何在探究性学生中有效地培养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一定不能仓促上阵,打无准备之仗。

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知识面,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生物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中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曾剑华。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宋娟。高中生物问题情境教学的调查与策略[D]。烟台:鲁东大学,2012。

[3]庞鹏飞。中学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