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对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影响

作者

张艺馨

福建省龙岩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新罗分中心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开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加快了城市更新速度,调控了市场环境,为地方财政提供了可观的收入,避免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点内容。国土空间规划是调整土地资源配置体系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与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关系密切。基于此,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对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影响以及土地收购储备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收购储备;土地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为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收储工作要遵循生态整体性特点,加强生态保护,重点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同样关注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和优化,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给土地收储工作带来了重要影响,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土地收储工作要求,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收储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造协调工作机制。

1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对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影响

国土空间规划是土地资源利用所依托的总体规划要求,而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则是保证国土空间规划蓝图的有效实施的关键抓手,是实施前先行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价值,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模式。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给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带来的影响具体如下。

1.1 推动土地收储体系完善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打造了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模式,有效避免土地收储工作中出现的过度储备或者资源浪费问题,减轻土地收购储备存在的资金压力问题。国土空间规划可明确不同土地资源的用途,以合理的方式设计土地结构,并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分配调整,真正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收储工作可依照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工作内容和收储土地类型,促进了土地收储工作标准化水平提高,构建了精细化收储工作机制,从以往扩张型收储工作理念逐渐转变为按实际需求实施收储工作[1]。同时土地收储工作体系不再以单一指标为工作导向,而是从土地功能、空间布局以及使用价值等不同角度入手作为收储工作目标,提高了对土地收储工作的约束效能?

1.2 促进空间布局优化调整

以往土地收储工作通常关注低成本以及成熟度较高的空间环境,而这也容易导致耕地环境被破坏,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后土地收储空间布局不再是以成熟度为优先考虑要素,而是从战略性角度出发思考空间布局方式,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为主,以重点功能区域或者先行发展区域作为土地收储空间的基础载体。土地收储工作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作为基础调整战略布局,充分利用了空间集聚效应的优势,增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益。通过各种方式能够有效落实耕地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在城市开发边界之内完成收储工作。土地收储工作也不再只是以短期利益为关注重点,不仅是对具有经营性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收储管理,而是以全口径储备模式为主,关注高精尖产业的土地资源利用需求,优化了土地收储工作流程。

2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实践路径

2.1 重视优化资源评估,加强资源统筹管理

土地收储工作应关注土地资源评估环节的重要性,对收储空间内在潜力实施精准分析。资源评估应遵循精细化评估原则,从不同视角切入完成评估活动,进而实现对全域空间的统筹把控,了解资源总量现状以及结构分布特征,确定空间布局模式,落实收储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2]。常规土地收储工作认为土地要素资源丰富,采用征地拆迁模式可以在降低收储成本的同时于短时间内获得土地资源。在资源评估时通常利用图斑叠加式手段评估资源质量,并未认识到新时期土地收储开发工作的特征,忽略了对具体实施难易程度的评估,容易出现土地资源数据失真的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土地收储人员要对收储实践难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咨询成本投入水平,结合土地分布现状完善评估体系,确定评估标准以及具体指标,打造土地储备资源库系统,提高土地收储空间总量控制的有效性。

2.2 关注空间储备调整,强化规划战略引领

土地收储工作应关注空间储备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战略落实的影响,建立科学化的储备空间体系,助力国土空间开发优化[3]。收储工作中要遵循国土空间功能框架的要求明确收储空间,务必保证土地收储工作不会给耕地以及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始终以安全底线为基础,坚持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大要素空间联合分析的工作理念,突出规划实施对于收储工作的支撑效能。土地收储工作要正确认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以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作为工作标准,不可为了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所提出的城市战略定位内容针对土地存量资源进行优化,弥补土地资源要素短板问题,重视提升土地资源质量水平,逐步打造规范的土地储备空间结构。

2.3 坚持有序供应原则,合理安排供应要素

土地收储工作最终要面向不同的需求供应土地资源,是项目建设需求以及土地供应计划矛盾频繁的主要环节,存在土地供应模式被动化的问题,规划内容以项目为重点,弱化了国土空间规划质量[4]。土地收储工作应当以有序供应为工作原则,对各类供应要素实施合理安排,真正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在具体项目实施建设中要分析其和国土空间规划匹配关系,针对重点功能区实施合理供应安排,在精准的评估结果基础上实施供应,在项目谋划方面应以功能为优先要素,关注土地存量资源,坚持统一规划、收储、开发、配套,以片区收储为主要模式,合理配置经营、民生以及公共服务等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占比。在供应时序层面应当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功能的优化需求,确保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重点面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布局等共用优质土地资源,建设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工作机制。

3 结束语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重要基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我国结合土地长期使用经验探索出的创新性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收储部门应搭建统一沟通交流平台,重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流程,打造动态化管理机制,保证规划内容和土地收储实践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同时土地收储工作应从资源评估、空间储备、有序供应等不同角度出发逐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功能,解决土地收储工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雅雅,李欣欣,任茜,等.国土空间规划情景下市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碳效应研究——以达州市为例[J].四川环境,2024,43(06):73-80.

[2]蒋晓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储备规划策略研究——以漳州市区为例[J].智能城市,2024,10(12):69-71.

[3]潘宇坤.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24):68-70.

[4]笪伟,贾如春,程康宁,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地储备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1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