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施憧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文锦书院 315300
引言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偏重抽象符号和机械训练,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兴趣易受挫。数字化工具凭借其交互性、可视化、数据化等特性,能够有效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创造更优化的环境。
一、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首要体现在其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借助交互式白板、动态几何软件等工具,能将分数的意义、几何变换、立体图展开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态可视的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有效突破思维障碍。这类工具为分层教学与精准反馈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时追踪学生个体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路径及典型错误,并据此智能推送差异化学习资源与针对性指导策略。
二、数字化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可视化模拟深化空间观念与概念建构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核心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软件,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几何变换,形成深刻的视觉和动态表象,极大地降低了空间想象的难度。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教师利用 Geogebra 软件动态演示操作过程。课堂中,教师先展示标准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6 个面的相对位置。随后点击展开工具,立方体自动拆解为平面展开图,同步标记前 - 后左 - 右上 - 下的对应关系。学生通过拖拽功能,尝试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形。在探究哪些面可以相邻的问题时,软件实时高亮可拼接的面,并自动排除错误组合。当学生完成长方体纸盒制作任务时,软件提供尺寸调节功能:输入长 15cm. 、宽 10cm 、高8cm后,系统自动生成含粘贴边的展开图模板,直接解决手工绘制比例失准的问题。这种动态可视化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二维与三维空间的转化逻辑,突破了传统剪纸模型难以修改、观察视角受限的教学瓶颈。
(二)游戏化情境驱动运算能力与策略思维
运算技能、口算训练、估算技巧等融入游戏化情境中,是数字化工具激活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强化环节,教师基于 Kahoot 平台设计海岛探险闯关游戏。第一关设置基础计算题,要求学生在 20 秒内用竖式算法得出答案,答对可获得船只零件;第二关融入实际问题:探险队需为 5 艘船各配备 12 个救生圈,预算200 元,系统动态呈现物资采购清单与资金余额。学生需先计算总成本( 5×12×6 ),再判断是否超支,并提交具体计算过程。完成计算后系统实时生成三维物资装载动画,错误答案则显示货船沉没效果。在决胜关中,学生需对抗风暴陷阱——在持续移动的船只上,根据波浪频率选择安全时段完成 15×8 的运算。这种将计算训练融入任务链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运算策略选择能力。
(三)探究性工具支持问题解决与推理能力
数字化工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猜想验证、规律发现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数与代数、探索规律、数学广角等内容教学中,数字化工具的作用尤为突出。探究《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时,教师使用MathBoard 软件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先呈现面积模型:一个长 25 米宽18 米的花圃扩建成长不变、宽增加 7 米的新园区,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新面积。学生在平板拖拽色块工具,将原花圃( 25×18 )与新增区域( 25×7 )拆解组合,直观发现 (25×18)+(25×7)=25×(18+7) 的等值关系。随后软件开放数字库,学生任意输入三组数字(如 13、7、5;20、8、12 等),使用拖拽式等式生成器验证规律:左框创建
结构,右框构建 a×(b+c) ,系统自动比对结果并标记反例。当出现 16×8+16×4 与 16×13 的差值提示时,学生自主发现除数相同是关键条件。全过程形成观察现象 - 提出猜想 - 多案例验证 - 总结规律的完整探究链,深化对运算本质的理解。
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工具正深刻变革小学数学教学形态,其化抽象为直观、支持深度探究、赋能个性化学习及精准评价的优势,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了关键支持。科学运用这些工具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优化知识建构过程,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工具价值的核心在于教育理念革新。未来随着技术进步,需持续探索学科融合新路径,加强师资数字素养建设,完善资源应用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教育潜能,实现教学提质增效与高质量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洪江 . 数字化教学辅助工具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策略探析[J]. 理科爱好者 ,2024,(05):151-153.
[2] 蒋文全 .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3):58-61.
[3] 田丽红 .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0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