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实施原则

作者

杨兆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

2016 年 12 月 19 日,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开展地理研学,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地理事象,形成综合性的思维,深刻体到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通过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对区域有深刻的认知,提高地理的考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关心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然而在各中学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中,出现了“盲目攀比旅行地”、“豪华出游”、“游而无学”、“游而无果”、“安全不到位”等问题,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和可操作性受到了社会、家长,甚至是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质疑。部分学校担心“安全无法保障”,迟迟不能有效开展研学旅行。因此,要成功开展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使研学旅行成为中学生乐于参与的“行走的课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实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结合,让研学旅行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行走的课堂”。学校所选择的研学旅行地要符合地理的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最好能让学生多方面的地理知识得到综合的应用。例如选择安徽黄山为研学目的地,可以研究其植被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研究地质方面的花岗岩地貌,研究天气方面的云雾和日出,研究宗教方面的道家文化以当地旅游开发所做的措施等等,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爬山过程中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在旅行途中形成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二、参与性原则

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要避免老师讲解过多,学生体验太少。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在参与景区活动中,获得过程体验,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边考察边小组探讨,充分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行动、实践与思考、课堂所学与考察体验的融合和统一。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乐于探索的科考精神。

三、就近研学原则

研学旅行不宜盲目攀比旅游地,过度追逐 5A 景区或者境外研学。通常研学距离越远,其实际操作难度越大。国外研学旅行还涉及到签证手续、语言文化交流障碍等问题。初中阶段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小,地理阅历相对较浅,研学旅行可以省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学生地理知识相对丰富,地理阅历相对广泛,研学旅行可以国内为主。省内研学以不超过 4 天,不少于 2 天为宜;省外研学以不超过7 天,不少于3 天为宜;境外研学以不超过15 天,不少于7 天为宜。研学日数过多必然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效率低下;研学日数过少则学生研学如走马观花,不够深入和细致。

四、安全性原则

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研学旅行若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影响该活动的继续开展,甚至阻滞全国研学旅行活动的继续推行。研学的安全问题只要操作规范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要求在考察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服从管理意识,不随意脱离团体,不去危险处考察;另一方面带队老师要提前规划好研学具体路线,提前掌握研学地的天气信息,大风暴雨天气暂缓出行,提前做好紧急预案。同时加强与有资历的旅行社合作,让带队旅行经验丰富的旅行社处理复杂的交通和饮食问题,而带队老师专门负责学生队伍的管理,以及解答学生研学途中的学术疑问。

五、有成果原则

几天的研学旅行,学生的地理课堂延伸到校园之外,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在实地考察中,在相互的探讨中,在研学导师的解答中,学生肯定能增长很多地理知识,丰富了很多地理阅历,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素材。带队老师若加以适当引导,一定能形成详实且有深度的研学报告。这也是研学旅行和普通旅游最大的不同。

研学旅行,是一种有深度的探究性旅游。研学成果的获得,首先要求研学前在学校做好相关目的地的知识培训、考察工具使用方法的培训、以及难度适中的每日研学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在考察中记录问题,拍摄照片,在小组讨论中探讨答案,形成每日的考察成果。在考察最后一天,在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的讨论和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形成图文并茂的研学报告。最终由各小组长分享研学成果,交流研学的收获。

六、有评价原则

中学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式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活动,我们在关注研学活动过程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活动的质量评价,并通过研学旅行的评优和奖励活动,提高学生研学的质量水平,规范学生的研学实践,收获多种教育效果。如经过几天或一周的研学活动,通过带队老师的观察以及研学队员的民主评议,评选出优秀研学小组、优秀研学队员、精神文明奖、优秀作品等,并举行较为正式的颁奖方式。考核标准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多育并举,深化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各种评优标准应该在研学前进行宣传,从而保证研学旅行活动有较高的质量水平。

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我想这是地理研学旅行的五大特点。我们在地理研学实践之中,若能够遵循以上几个研学原则,一定能让地理研学旅行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支持、社会认可的新时代教学方式。

本文系广东省 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汕尾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YQJK3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