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刘淑芬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九和中心小学 517445

引言

按照《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相关规定,小学低年级不能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书面作业总量也要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在作业管理过程中既要统筹时间分配,又要重视内容创新,力求改进作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难度梯度缺失等现象,这些现象明显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探寻小学数学作业改良途径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上,主要依靠重复性练习以及机械运算训练,其目的就是强化公式记忆与解题技巧培养,虽然这种方式对提升学生基础计算能力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固有的缺点也渐渐浮现出来,作业量过大、内容形式枯燥无味又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意义,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当下的作业模式很少考虑到个体差异问题,很难符合不同层次学习者各自的特殊需求,“知识超载”和“能力不足”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赋予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作业设计要符合“减负增效”的准则,合理控制总量,防止出现机械重复和低效训练的情况,还要提高单题的质量和针对性,保证每一题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业的内容应该结合趣味性和实践性,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布置的办法,像分层设计或者弹性作业这样的形式,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突破和成长。

2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下,小学数学作业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现在作业形式变得过于单一,教师大多重视基础计算题和常规应用题的设计,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主要知识,但是这种机械性与单调性容易造成厌学情绪,单纯依靠重复性训练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却很难调动他们的主动探究意愿,而且无法培育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作业设计缺少个性化的元素,多数时候都是使用统一的模板布置任务,没有顾及到个人差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既加重了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又让优等生觉得枯燥乏味,进而降低了总体的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的时候,常常沿用固定的模式去选取应用题当作范例,没有依照学生的真实需求来制订区别化的教学计划,使得学习成果大打折扣。

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3.1 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的设计要严格依照差异化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执行时,教师要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习根基和能力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数量恰当、难易程度相符的任务方案,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按照统一标准布置同样的数学练习,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学生感到受挫或者丧失学习动力,分层作业既有诊断作用,又是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相关研究显示,该策略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种差异化的任务分配体现出对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和知识背景的尊重,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必做基础题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富有挑战性的选做题选项,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优等生来说,攻克难题可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中等生在完成基本训练之后,就可以参加进阶探索活动,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后进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题目来巩固基础知识,分层作业的执行过程里,教师还要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针对学习障碍者,安排更多的基础题和典型例题练习,帮助他们慢慢形成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既要注重层次性又要讲究灵活性,不能机械重复地进行程式化操作,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分层作业的规划要谨慎,防止产生不公平感知的问题。拿“小数加减运算”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三个不同梯度的任务:A 级重点放在竖式计算方法上,B 级涉及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换对比,C 级包含连续计算以及填空综合应用,统计结果显示,1 组学生由于起点较低,所以只完成了 A 级作业,而 2 组学生依照自身的实际能力,分别选择了 AB 组合或者BC 组合,从而达成了差异化学习的目标。

3.2 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引领持续探究

希望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探究数学的本质及应用规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实际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教师应当把繁杂的任务拆解成适合他们认知程度的操作性实践活动。在“图形的运动(二)”这一教学单元里,围绕轴对称和平移这两个主要概念,教师要用心设计实践任务,依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慢慢学会利用这两种变换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技能。教师制定实践性作业方案时,要全面规划各个部分的目标,联系学情合理设定任务难度与时间参数,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自我评判,这类作业往往采取动静结合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依靠希沃白板 5 或者其他教学工具来创建“游乐园”主题情境,引领学生找出并标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属性,这样的设计既有益于加深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认知,又可以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变,进而优化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安排剪裁、折叠、对比等环节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特性,加深对对称轴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选做题,让学生在网格纸上完成几何图形的平移,用连接平移前后的对应顶点的方法绘制出具有美感的设计图。

结语

“双减”政策指引之下,小学数学教育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并形成差异化评价体系,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推进其核心素养发展与实践能力提升,此类举措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考虑个体差异性需求,促使每个学生在合适环境里共建成长路径,从而逐步树立起学习自信。

参考文献

[1]余世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38 -41

[2]杨青.“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进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4):22 - 25.

[3]丁金金.“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分析[J].数学之友,2024(20):77 - 78

[4]邹一阳 . 巧妙分层设计 助力减负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J]. 小学生(下旬刊),2024(1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