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背景下古树名木生境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策略
刘永华
勉县国有黑潭子林场 陕西汉中 724200
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大量自然绿地被侵占,古树名木的生境空间不断萎缩。古树名木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景观和社会价值。现有保护措施多侧重于单体树木的养护,而忽视了其生境的整体性与动态适应性,导致保护效果有限。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古树名木的生存压力,探索兼顾城市发展与古树名木生境保护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已成为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迫切需求。
1. 采用根系通气井技术改善古树名木地下生长环境
古树名木的地下生长环境往往因地面硬化、土壤板结及地下水位变化而遭受破坏,根系通气不良成为制约其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根系通气井技术作为一种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在地下根系分布区域设置垂直或倾斜的通气井,有效改善土壤透气性和排水条件,缓解根系缺氧问题。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干预优化根系微环境,其设计需综合考虑古树根系分布范围、土壤质地及周边建筑结构等因素,以确保通气井既能满足根系呼吸需求,又不会因过度开挖而破坏古树稳定性。根系通气井技术通过改善地下环境这一关键生态因子,间接增强了古树对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胁迫因子的抵抗能力,提升了古树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要与树冠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地上管理措施形成协同,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保护体系。
2. 实施树冠疏透修剪法维持古树合理叶面积指数
古树名木的树冠常因周边建筑密集、光照条件改变或极端天气影响而出现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树冠疏透修剪法作为一种科学干预手段,通过选择性修剪枝条,调整树冠结构,使古树保持合理的叶面积指数(LAI),从而优化光合作用效率并增强抗逆性。该方法强调针对性修剪,优先去除枯枝、病弱枝、交叉枝及过密枝,同时保留骨干枝和健康枝叶,以维持树冠的稳定性和透风度,与传统的大规模截枝修剪不同,疏透修剪更注重对古树自然形态的保护,避免因过度修剪导致树势衰退。
树冠疏透修剪法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改善古树生长状况,更在于通过长期动态调控维持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有助于平衡古树的光合产能与呼吸消耗,使其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保持健康生长态势。适度开放的树冠结构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形成更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疏透修剪需与其他保护措施协同实施,如土壤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形成多维度的古树健康管理网络 [1]。修剪作业的时机选择也至关重要,通常应在树木休眠期或生长缓慢期进行,以减小对树木生理活动的干扰,随着城市环境的持续变化,树冠管理策略也需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其始终符合古树实际需求。
3. 铺设渗水透气型铺装材料保障古树根部水气交换
地面硬化是威胁古树名木健康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混凝土或沥青铺装会严重阻碍根系与外界的水气交换,导致土壤板结、根系窒息等问题,渗水透气型铺装材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这类材料通常由多孔混凝土、透水沥青或生态石材等构成,其内部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既能满足人行和车行的承载需求,又能保持水分和空气的自由渗透。在古树保护区域铺设此类材料时,需综合考虑铺装强度、透水速率与耐久性的平衡,要确保铺装边缘与树干保留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机械压迫。
渗水透气型铺装的应用体现了 " 灰色基础设施 " 与 " 绿色生态 " 的有机融合,这种铺装技术不仅解决了古树根部环境问题,还提升了城市地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创造出更宜居的微环境。根据古树的具体生境需求选择不同透水率和强度的材料,例如在根系分布密集区采用高透水率的生态砖,在需要较高承载力的区域则选用增强型透水混凝土,这类铺装系统的维护管理也不容忽视,需要定期清理表面堵塞物,保持孔隙通畅,将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海绵城市设施相结合,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古树生境保护体系。
4. 建立缓冲隔离带降低建筑施工对古树根系的碾压破坏
建筑施工活动对古树名木根系的碾压破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缓冲隔离带的建立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在古树根系分布区与施工区域之间形成保护性过渡空间。根据古树生物学特性,缓冲隔离带的设置需综合考虑树种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土壤承载能力以及施工机械类型等因素,通常要求隔离范围不小于树冠投影外缘3-5 米。隔离带可采用钢板桩围挡、木桩护栏等刚性防护结构,配合表层覆盖物保护,既有效分散施工机械的动静态荷载,又能维持根系区的土壤结构稳定性。
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缓冲隔离带不仅是简单的工程防护措施,更是体现生态优先理念的重要实践,这种保护方式通过空间区划的手段,在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建立起缓冲机制,既满足了城市建设需求,又保障了古树生态安全[2]。在实际应用中,隔离带的设置需要与施工组织设计紧密结合,包括重型机械行进路线的规划、建材堆放区的选址等,从源头减少对古树根区的干扰,隔离带内部可结合运用生态透水铺装、有机覆盖物等辅助措施,进一步优化根区生长环境。
5. 应用有机覆盖物调节古树根际土壤温湿度环境
古树名木的根际环境常常因地面硬化、土壤裸露等因素而面临温湿度剧烈波动的威胁,严重影响其根系生理活性,有机覆盖物技术通过将粉碎的树枝、树皮、落叶等有机材料铺设于古树根区地表,形成具有调节功能的保护层,能有效缓解这一困境。这种生态型措施的工作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覆盖层通过物理阻隔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维持根区湿度稳定;其多孔结构可缓冲外界温度变化对土壤的影响,避免根系遭受极端温度伤害;有机物的缓慢分解还能持续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群落繁衍。覆盖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可逐步改善根际土壤肥力,减少人工施肥的频次,同时形成的疏松结构有利于雨水下渗,缓解地表径流对根区的冲刷。长期维护中需要定期补充覆盖材料以维持理想厚度,并结合土壤检测调整覆盖策略,与传统的硬化处理或人工灌溉相比,这种基于自然过程的解决方案更具可持续性,既能降低养护成本,又能增强古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结语:
城市扩张与古树名木生境保护的矛盾,本质上是人类发展需求与自然遗产传承之间的博弈,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扩张背景下古树名木生境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策略。未来需进一步融合多学科视角,完善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只有将生态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才能实现古树名木的永续留存,为城市留下珍贵的绿色记忆与文化根脉。
参考文献:
[1] 吴聚雁 . 古树名木养护复壮措施及其实践探索 [J]. 国土绿化 , 2025, (05): 42-45.
[2] 王枫 . 古树名木保护:发展历程·内涵辨析与制度构建 [J].安徽农业科学 , 2022, 50 (15):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