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趣中教,趣中学

作者

张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东风小学 61706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和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期,但传统田径训练存在显著问题:其一,训练内容以重复性跑跳投为主,易引发学生倦怠;其二,教学方式以指令式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其三,评价体系侧重运动成绩,忽视过程性成长。相关研究显示,传统田径课中学生平均专注时长不足 15 分钟,而融入游戏元素的课堂专注时长可延长至 30 分钟以上。体育游戏作为“寓教于乐”的载体,兼具趣味性、竞争性和教育性。其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设置挑战任务、引入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运动技能学习转化为问题解决过程。例如,在“搬运接力”游戏中,学生需在规则约束下完成奔跑、传递等动作,既锻炼速度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范式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主导的认知特点,能有效激发内驱力。

2 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的实践路径

2.1 热身环节:动态激活,预防损伤

传统的热身方式多以静态拉伸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动物模仿赛”“交通信号灯”等趣味性体育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基本运动技能,达到预防运动损伤与提升身体机能的双重效果。例如,“动物模仿赛”通过设定“袋鼠跳”“螃蟹走”“青蛙蹬腿”等生动形象的动作任务,让学生在分组竞赛中完成指定距离的移动,既充分活动了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增强了下肢灵活性与协调性,又自然融入了跳跃、蹲踞、侧向移动等田径基础技术要领,使学生在模仿与游戏中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交通信号灯”游戏则通过红、黄、绿三色指令卡或教师口令,引导学生做出“停”“慢行”“加速跑”等反应动作,在快速变换节奏中锻炼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与下肢爆发力,有效预热心肺功能和肌肉系统,为后续高强度训练做好生理与心理准备。

2.2 技术训练:情境渗透,技能内化

将田径技术分解融入游戏任务,构建“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技能巩固”的完整链条,是实现深度学习、提升训练效果的关键路径。例如,在短跑技术训练中,设计“追光者”游戏独具匠心。学生佩戴荧光手环置身于暗场之中,追逐移动的光源。光源的移动轨迹精心规划,涵盖了起跑、加速、冲刺等短跑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追逐过程中,视觉系统受到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聚焦于光源的移动轨迹,从而在潜意识中强化对正确动作模式的记忆。跳远技术训练可采用“跳格子挑战赛”,在地面铺设不同间距的格子,为学生创造了多样化的练习场景。学生需根据格子的宽度灵活调整起跳角度和腾空时间,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不断思考、尝试与改进。教师在一旁给予实时反馈,针对学生的动作细节进行精准指导,帮助学生逐步优化技术动作。

2.3 力量训练:趣味负荷,全面发展

力量素质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生肌肉发育尚未成熟、耐力较差但好奇心强、喜爱模仿与挑战的特点,避免采用成人化的负重训练方式,而应通过趣味性强、安全性高的游戏实现渐进式负荷发展。例如,采用“障碍穿越”游戏, 教师在场地上设置一条包含平衡木、敏捷梯、低跨栏、软垫和轮胎阵等多种器材的综合障碍路线,要求学生以多样化的身体动作完成全程穿越。具体训练方式 : 在平衡木上行走锻炼静态平衡与核心控制能力;在敏捷梯中进行高抬腿或侧向小步跑,提升下肢快速移动能力与神经肌肉协调性;穿越轮胎区时采用单脚跳、双脚交替跳或跨步跳等形式,增强下肢爆发力与关节稳定性。整个过程将多种基础体能训练要素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连贯、富有挑战又充满乐趣的运动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全身肌群协同工作,还需根据障碍类型不断调整动作策略,从而在真实动态环境中实现力量、协调、灵敏与平衡等多维度素质的同步提升。

2.4 放松环节:身心调节,习惯养成

放松环节作为田径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静息状态、促进身体恢复与心理放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采用“呼吸游戏”“肌肉放松操”等富有创意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身心调节。以“吹气球比赛”游戏为例,学生深吸气后缓慢吹动气球,通过控制呼气节奏,实现腹式呼吸训练。这一过程能够有效调节呼吸频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使学生的身体逐渐从运动时的紧张状态中舒缓下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这种身心并重的放松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后恢复习惯,为下一次的训练做好身心准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体育游戏应用的保障机制

教师应具备游戏设计、课堂组织与安全监控能力,某小学通过“体育游戏工作坊”培训教师,开发出30 余种原创游戏,“田径闯关大冒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配备可移动器材如折叠跨栏架、软式标枪,支持多样化游戏设置;使用心率监测手环收集运动强度数据,借助动作分析 APP 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技术指导。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占 60% ,记录参与度、协作能力和规则意识;终结性评价占 40% ,以技能展示和游戏竞赛形式进行。某校实施后,学生体育达标率达 98% 。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合理配置与评价体系优化共同支撑体育游戏的常态化应用,促进田径教学效果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的应用,实现了“运动技能习得”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通过构建“游戏化教学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训练的痛点,更契合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方向。建议教育部门将体育游戏开发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创新游戏形式,为培养“终身运动者”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业远, 蒋林稼. 谈小学田径课堂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应用[J].田径 ,2021(10):73-75.

[2] 葛蓉 . 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J]. 田径 ,2020(11):60-61.

[3] 樊国峰 . 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17,No.067(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