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CO₂环境中橡胶材料渗透与溶胀特性研究
黄龙
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
高压 CO ₂环境广泛存在于碳捕集与封存、油气开发等领域,密封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设备安全与运行效率。橡胶材料因具备良好弹性与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密封部件,但在高压 CO ₂作用下易发生渗透与溶胀,导致密封变形、性能劣化,严重时引发失效。特别是在超临界CO ₂条件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影响密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因此,研究橡胶材料在高压 CO ₂环境中的渗透与溶胀特性,探明影响规律与机理,对提升密封系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压CO ₂环境下橡胶材料的渗透机理与影响因素
(一)高压CO ₂环境特性
二氧化碳( CO2 )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气体,高压条件下物理状态变化明显,尤其当压力超过 7.38MPa 、温度高于 31.1℃时,CO ₂进入超临界状态。超临界 CO ₂兼具气体的高扩散性与液体的高密度特性,密度可达 0.2~0.9g/cm3 ,黏度低、渗透性强,易迅速渗透至高分子材料内部,诱发链段间距增大、结构松弛,严重影响橡胶等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密封效果。
(二)橡胶材料微观结构与渗透行为
橡胶材料作为典型的高分子弹性体,其微观结构主要由长链分子通过硫化或交联反应构建空间网络结构,内部含有自由体积、交联点以及填料相等微观特征 [1]。高压 CO ₂渗透过程本质上是气体分子通过扩散机制进入橡胶内部,沿聚合物链段间的自由体积通道迁移,并在材料内部溶解。渗透速率遵循 Fick 扩散定律,表达式为 ΔJ=-D∇×Γ(dC/dx) ,其中 D 为扩散系数,C 为 CO ₂浓度, x 为空间位置。扩散系数 D 受温度、压力与材料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类型橡胶对 CO ₂的渗透阻隔能力差异明显,氢化丁腈橡胶(HNBR)与氟橡胶(FKM)由于含有极性基团、分子链致密、交联度高,表现出良好的耐CO ₂性能,而乙丙橡胶(EPDM)与天然橡胶(NR)由于结构松散、极性较弱,易发生 CO ₂渗透,密封可靠性相对较差。
(三)渗透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橡胶材料在高压 CO ₂环境下渗透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压力、温度及材料自身结构。实验研究表明,环境压力在 5~20MPa 范围内变化时,橡胶内部 CO ₂的溶解度显著提升,渗透速率呈非线性上升,尤其在接近或超过超临界点时,渗透效应更加剧烈。温度变化对渗透过程存在双重作用,温度升高促进 CO ₂分子扩散速率的同时降低其密度,导致渗透性能呈现复杂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中低温区间( 25-60‰ )渗透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强,高温区( >80% )部分橡胶材料渗透性能趋于平台或下降。此外,材料结构参数同样关键,交联度高、填料含量大、极性基团丰富的橡胶材料,其分子链间自由体积较小,CO ₂渗透路径受限,渗透速率降低。实际应用中,HNBR、FKM 材料因具备高极性、致密结构与优良耐热性,广泛应用于高压CO ₂环境下的密封系统。
二、橡胶材料在高压CO ₂环境中的溶胀行为
(一)溶胀现象与机理概述
高压 CO ₂环境下,橡胶材料普遍存在溶胀现象,主要表现为 CO2 分子渗透进入橡胶内部后与聚合物链段作用,导致体积膨胀、质量增加,甚至出现结构松弛与性能劣化。溶胀程度通常通过溶胀率(Q)评价,计算公式为 a=(V1⋅V⋅V) ₀ ) Δ′V0× 100% ,其中 ΔV ₀为橡胶初始体积,V ₁为溶胀后的体积。超临界 CO ₂由于其强溶解性及小分子结构,更容易渗透至橡胶分子链之间,引发明显的体积膨胀与微观结构变化。若溶胀不可控,可能造成密封件压缩永久变形、接触应力下降,严重时导致密封失效。
(二)实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高压釜实验平台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橡胶材料在高压CO ₂环境下的溶胀行为。实验采用最大工作压力 30MPa 、温控范围25~100∘C 的高压釜,选取了三种常见密封用橡胶材料:氢化丁腈橡胶(HNBR)、氟橡胶(FKM)与乙丙橡胶(EPDM),制备标准试样尺寸为 Φ20mm× 2mm ,确保实验可比性。实验步骤包括:首先将试样干燥除杂,测定初始尺寸与质量;随后置入高压釜中,充入设定压力CO ₂气体,控制温度稳定,保压 24 小时后释放压力;试样取出后迅速测量尺寸、质量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溶胀后的微观结构。通过设置多组不同压力(5、10、15、20、 25MPa )、不同温度( 25°C 、40% 、 60% 、 80% )实验,全面评估材料溶胀特性及影响因素。
(三)溶胀特性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压力是决定橡胶溶胀程度的主导因素。在低压区间( <10MPa ),橡胶溶胀率增长缓慢,进入中高压区间( 15~25MPa )后,特别是接近 CO ₂超临界状态,溶胀效应迅速增强。其中,EPDM 在25 MPa、 60% 条件下的溶胀率高达 18.6% ,HNBR 与 FKM 分别为 12.8% 与 9.3% 。温度对溶胀的影响呈现阶段性, 25~40% 温度升高促进链段运动、提高 CO ₂扩散速率,溶胀现象加剧;在 60% 以上,部分材料因结构趋于稳定或热膨胀效应主导,溶胀增长率降低。此外,材料结构决定其耐溶胀能力,高交联密度、强极性基团、致密填料分布均有助于抑制CO ₂渗透与溶胀。FKM 材料凭借 C-F 键结构的高极性与致密性,表现出良好的耐溶胀性能,而 EPDM 因其饱和主链与疏松网络,溶胀现象最为显著[2]。
三、高压CO ₂环境对橡胶密封性能的影响及改性策略
(一)高压CO ₂作用下的密封性能退化分析
橡胶密封件在高压 CO ₂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主要源于渗透、溶胀与结构劣化的叠加效应。CO ₂持续渗透导致材料内部链段松弛、微观孔隙增大,伴随体积膨胀,使密封界面接触应力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值(Compression Set)普遍增大,实际测定值往往超过 30% ,显著影响密封效果。长期服役中,微裂纹、内部空穴及填料界面分离等结构缺陷逐渐积累,机械强度、弹性模量下降,密封性能劣化。油气开采与CCS 工程现场多次发现 O 形圈、密封垫圈因 CO ₂致溶胀失效,出现泄漏甚至设备停运事故,亟需提升橡胶材料的耐CO ₂能力。
(二)提高橡胶材料耐CO ₂性能的技术措施
针对高压 CO ₂环境对橡胶密封件的挑战,可通过配方优化、结构改性与表面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升材料耐CO ₂性能。首先,优选具备高极性与致密结构的橡胶,如 FKM、FFKM,利用其 C-F 键高稳定性与分子密实性,降低CO ₂渗透与溶胀风险。其次,提高硫化交联密度(硫含量 1.5~2.0phr 范围),增强分子链网络强度,有效抑制链段移动与孔隙生成。第三,添加纳米填料如纳米 SiO ₂、纳米 Al ₂ O ₃,通过纳米级结构增强,显著提升橡胶整体致密性与阻隔性能。此外,采用氟化、等离子体改性或耐渗透涂层技术,形成致密表层结构,进一步限制CO ₂渗透路径。最新研究表明,石墨烯改性 HNBR 复合材料在高压 co ₂环境下渗透率降低 20% 以上,兼顾了力学性能与耐介质能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3]。
总结:高压 CO ₂环境下,橡胶材料普遍存在渗透与溶胀现象,严重影响密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研究表明,压力、温度及材料结构是影响渗透与溶胀行为的关键因素,尤其在超临界CO ₂条件下,橡胶膨胀明显,密封性能下降。通过优化材料配方、提高交联密度及纳米填料改性,可有效提升橡胶的耐CO ₂性能,降低失效风险,为密封系统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寇靖婕 . 炭黑 / 异戊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微观结构与粘弹性能 [D]. 北京化工大学 ,2024.000258.
[2] 王甜甜 .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细观结构与粘弹性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D]. 北京化工大学 ,2024.001973.
[3] 严浩东 . 超细短纤维填充橡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D]. 北京化工大学 ,2024.0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