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语文学科德育融合教学探索

作者

张丽萍

哈尔滨市双城区五家中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112

作者简介:张丽萍(1973.02——)女,汉,黑龙江双城,本科(毕业),国家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

摘要:本文以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为例,探讨了在教学评一致性下的语文学科德育融合教学策略。文章首先阐述了德育与教学评中的融合逻辑,包括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教学方法与德育手段的融合以及教学评价与德育反馈的融合。然后提出了德育融合的教学对策,包括德育+“教”以提高德育有效性,德育+“学”以深化德育丰富性,以及德育+“评”以增加德育反馈性。最后,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这些对策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推动语文学科德育融合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语文学科;德育

一、德育与教学评中的融合逻辑

(一)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的融合逻辑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道德、情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出作者想要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与德育手段的融合逻辑

教学方法与德育手段的融合逻辑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在讨论某个道德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

(三)教学评价与德育反馈的融合逻辑

教学评价与德育反馈的融合逻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评价,从而获得反馈,进一步指导德育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测试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道德表现,并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指导。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道德行为等方面,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评一致性下的语文学科德育融合对策

(一)德育+“教”,提高德育有效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框架下,语文学科德育融合的策略之一便是将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成为渗透德育的绝佳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

例如,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文作为德育融合的切入点。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围绕文章中的这些核心观点,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心得分享、作文创作等,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怀疑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德育的培养,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批判精神和探索欲望,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德育与教学的融合,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需求,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融合的体现。

(二)德育+“学”,深化德育丰富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下,语文学科与德育的融合变得尤为重要。德育+“学”的方法旨在深化德育的丰富性,通过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德育+“学”的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语文九年级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怀疑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学问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深入探讨怀疑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学术进步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考题,如:“怀疑精神在学问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怀疑是学问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怀疑精神的价值,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课堂纪律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三)德育+“评”,增加德育反馈性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不仅仅是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更是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来实现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引导。“德育+‘评’”的方法,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仅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还要关注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通过评价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积极参与讨论的良好行为习惯。这种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例如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的教学中,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通过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强调了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实现德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指在面对新的知识和观点时,不盲目接受,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精神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②为什么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如此重要?怀疑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怀疑精神也可以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如何在学习中培养怀疑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出质疑和挑战。

结语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下将德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德育+“教”、德育+“学”和德育+“评”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还能够深化德育的丰富性和增加德育的反馈性。

参考文献

[1] 张楚卿,周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评《语文德育论》[J].语文建设, 2021, 000(016):3.

[2] 潘金亮,李海云.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建设, 2024(1):75-77.

[3] 李莉莉.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思与行[J].俏丽, 2024(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