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诗词教学,提高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
李玲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景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摘要: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和鉴赏能力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古诗词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增强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综合能力;策略
一、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璀璨瑰宝,讲究的是对仗工整、炼字精准,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切实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能够为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规范性、准确性发展提供良好指引,这对于其文化品质的提升是极为有利的。与此同时,古诗词内涵丰富且涉及面广,能够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助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让他们能够在未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除了文学性特征之外,古诗词还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特征。因此,落实好古诗词教学工作,能够让初中生获得更多美学、美感方面的启迪。首先,古诗词有着极高的语言艺术,其不但朗朗上口,而且韵律和谐,一顿一挫当中彰显着音律与语言之美。其次,古诗词有着极高的意境美,常常会令人读后方放飞思绪、回味良久。所以,做好古诗词教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教育氛围,启发学生去感受和认知其中的美,进而塑造其良好的审美观念,让他们在未来受益良多。
二、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离我们现代的生活非常久远,学生在学习诗词时总是会出现理解不了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自己代入不到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当中,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这一方面产生困难最后失去了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每次遇到诗词的学习时便会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在对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创建出以古诗词表达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情景。
比如,教师在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诗词的动画内容,用动画效果来调动学生学习本诗词的积极性,动画中可以清楚的表达出诗词中的意象:枯藤、老树、鸦、桥、水、家、道、西风、瘦马这几种景物,学生可以通过动画直观地观察到了作者所表达的场景,一副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这样就勾勒出了诗词中的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作者写下这篇诗词的心情,情景交融最后深刻地理解这篇诗词,最后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作者所打造的意境当中,可以更充分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最终完成对诗词的理解和学习,收到可以事半功倍的古诗词学习成果。
(二)加深理解,巩固学生诵读效果
学生对诗词诵读的意义,在于对诗文意义的理解,和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的感受。古诗词的诵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诵读效果。
例如,教师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本首词前,为学生讲解了整首词的字面意思,和学生通过普通字面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结合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得知词人苏轼面对一轮圆月,心潮起伏,想起七年前与胞弟苏辙分别,至今未曾谋面,遂发出“月恨人”之感慨。在教师与学生分享、理解全文后,要求学生诵读至可以背诵全篇。另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降低诵读速度,增加诵读次数,反复体会作者对人生的和在文中体现的旷达胸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对人生旷达的精神,巩固学生的诵读效果。
(三)透彻阅读作品,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笔记整理与记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常写常记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强化诗歌鉴赏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搜集整理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阅读鉴赏,感受同一流派与同一风格的作品,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广泛阅读,进行多方面积累,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整合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巩固知识,积累知识,同时也能够熟练了解作者的一些写作风格,写作手法等等。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中《卖炭翁》白居易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整理白居易的一些作品《琵琶行》《长歌恨》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作者不同作品中的一些相同之处,运用课本之外的作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习技巧,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四)指导古诗词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字词的运用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学生具备自主分析古诗词的能力后,有利于拓展其阅读范围,并使其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首先,教师应将古诗的解读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如首先分析古诗词的题材、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其次,了解古诗词景物描写的意向,并深挖诗词的主旨思想;再次,搜集诗词的修辞描写手法,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古诗词分析方法。以《使至塞上》为例,通过标题可以得出,作者描写的诗词属于边塞诗。在诗的前两句交代了作者此行的目的与到达的地点,并介绍了创作此诗的缘由。该诗创作背景为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同时也是作者被贬之后的情形。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诗的情感表达,同时结合诗中用归雁、蓬草等景象,抒发飘零之感,通过描写壮阔的沙漠景象,将自身的情感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如“孤烟直、落日圆”,从而可以分析出在写作手法上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
结论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中的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所在,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展开古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挖掘诗词中的审美元素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诗词要表达的意境和诗句的美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也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在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创新,使古诗词的教学成果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晓阳.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教育艺术,2022(03):19.
[2]萧芬.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