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地区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议
宋剑龄 吕兰 荆纪璋 邓磊
桦甸市大勃吉林场 桦甸市四方甸子林场 桦甸市苏密沟林场 吉林省桦甸市 132400
桦甸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其造林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林业经济发展。本文立足当地实际,重点研究红松、落叶松、云杉等乡土树种的合理配置问题,旨在为桦甸地区科学造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结合立地条件差异,提出针对性的造林模式建议,以期提升森林培育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1 桦甸地区自然环境概述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多在300-800 米之间。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3.5-5.5℃,年降水量 650-750 毫米,无霜期120-135天。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层厚度多在30-50厘米,pH值5.5-6.5,适宜多种针叶树种生长 [1]∘ 。
2 主要造林树种特性分析
2.1 红松
作为长白山地区珍贵树种,红松具有材质优良、寿命长等特点。其耐寒性强,在 -40℃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喜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棕壤,在桦甸市海拔500-800 米区域生长良好。但幼苗期需适度遮阴,生长速度中等,20 年生树高可达8-10 米。
2.2 落叶松
落叶松是速生用材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湿等特点。在桦甸市各类立地条件下均能生长,尤其在排水良好的山坡中下部表现最佳。年高生长量可达 0.8-1.2 米,15 年生树高可达 12-15 米。但需注意其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在瘠薄山地生长受限。
2.3 云杉
云杉耐阴性强,喜冷湿环境,在桦甸市海拔 600 米以上区域生长良好。其树冠塔形,枝叶茂密,是优良的水源涵养树种。生长速度较慢,20 年生树高约6-8 米,但材质优良,抗病虫害能力较强。
3 树种配置建议
3.1 混交模式选择
3.1.1 红松与云杉混交配置
在海拔 600 米以上的阴坡或半阴坡区域,推荐采用红松和云杉的混交造林模式。经过多年实践验证,以 6:4 的比例配置这两种树种效果最佳。云杉的枝叶茂密特性能够为喜阴的红松幼苗创造良好的侧方遮阴环境,这种微环境不仅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还能显著促进其天然更新过程。同时,云杉发达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为红松生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1.2 落叶松与红松混交配置
对于海拔 400-600 米的阳坡地带,建议采用落叶松和红松的混交造林方式。按照 5:5 的比例进行配置时,速生性强的落叶松能够在造林初期快速形成上层林冠,有效改善林地小气候。而生长相对缓慢的红松则可以在落叶松的庇护下逐步发育,最终形成稳定的主林层。这种配置方式既考虑了短期效益,又兼顾了长期发展,是阳坡造林的理想选择。
3.1.3 云杉纯林配置
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由于环境条件较为严酷,建议采用云杉纯林模式进行造林。考虑到云杉的生长特性,初植密度控制在2500-3000 株 / 公顷较为适宜。这种配置方式虽然树种单一,但云杉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耐阴性,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选择抗性强的优良种源,并采用适当的株行距配置,以确保林分的健康发育。
3.2 空间配置技术
3.2.1 带状混交配置方案
在造林实践中,采用带状交替种植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建议将造林地划分为10-20 米宽的条带,相邻条带种植不同树种。根据坡向差异,阳坡区域适宜栽植速生性较强的落叶松,而阴坡地段则更适合种植耐阴的红松。这种带状配置不仅便于后期抚育作业的实施,还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梯度,有利于不同树种发挥各自的生长优势。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地形条件适当调整带宽,但需保持相邻条带树种的合理搭配。
3.2.2 块状混交实施方案
针对地形复杂的造林地,推荐采用块状混交的配置方式。根据微地形变化,将造林区划分为 0.1-0.3 公顷的种植单元,每个单元栽植单一树种。这种配置模式模拟了天然林的分布格局,使不同树种能够在最适宜的小环境中生长。块状混交不仅降低了造林施工难度,还能形成多样化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各单元间的合理衔接,避免形成明显的生态隔离带。
3.2.3 林窗更新技术要点
对于现有成熟林分的改造提升,可采用林窗更新的方式。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有选择性地开辟40-90 平方米的小面积林窗,并在其中人工补植红松幼苗。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有林分的生态功能,又为新一代林木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林窗更新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演替规律,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过程 [2]。在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林窗的大小和分布密度,确保更新效果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3.3 造林技术要点
3.3.1 苗木选择标准
造林苗木的质量直接影响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状况。在桦甸地区造林实践中,建议选用经过2-3 年培育的优质移植苗作为造林材料。这类苗木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健壮的茎干,能够更好地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具体标准要求苗木高度不低于 30 厘米,地径达到 0.5 厘米以上。在选择时还需注意苗木的形态特征,要求主干通直、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感染痕迹。同时,要确保苗木在起苗、运输过程中根系保持完整,避免过度失水。
3.3.2 整地技术要求
科学合理的整地是保证造林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桦甸地区,推荐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具体规格为长宽各 40 厘米,深度 30 厘米。整地时要注意将表层肥沃土壤与下层生土分开堆放,回填时优先使用表土。整地时间以造林前一个季节为宜,这样有利于土壤熟化和蓄水保墒。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整地穴应沿等高线排列,以利于水土保持。整地过程中还需清除石块、树根等杂物,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3.3.3 栽植密度控制
合理的栽植密度既要考虑树种特性,又要兼顾立地条件。根据桦甸地区的实践经验,初植密度控制在 2200-3300 株 / 公顷较为适宜。具体实施时,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适当加大密度,而在土壤瘠薄、水分不足的地段则应降低密度。对于混交林,还需考虑不同树种间的竞争关系,合理调整各树种的配置比例。栽植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密度定点放线,确保株行距均匀一致,为林木生长预留充足的空间。
3.3.4 抚育管理措施
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是确保成林的关键环节。建议在造林后 5 年内实施系统抚育,每年开展1-2 次综合管护。抚育内容包括清除杂草灌木、疏松表层土壤、培土护根等。除草工作要彻底,特别是对恶性杂草要连根拔除;松土深度以 5-10 厘米为宜,避免伤及苗木根系;培土时要注意保持根颈部位适当露出地面[3]。随着林分生长,还需适时进行修枝、间伐等抚育措施,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目标树种的健康生长。
结束语
基于桦甸地区立地条件特点,建议采取差异化造林策略:在 400-600 米低海拔区域优先采用落叶松与红松混交模式;600-800 米中海拔地带适宜红松和云杉混交造林;800 米以上高海拔区域则推荐云杉纯林培育。为确保造林质量,需配套完善抚育管护措施,并通过建设示范林基地推广优良造林模式,实现区域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燕妮, 郑敏娜. 幼年杏树间套作紫花苜蓿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20,26(16):86-87.
[2] 易磊 . 长白山臭冷杉幼树生物量及光合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D].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3] 王明军 . 白龙江林区油松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 [J]. 现代园艺 ,2023,46(12):44-46.
作者简介:宋剑龄,1986 年9 月,女,汉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林业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