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高艳凤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小学
引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常因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知识学习呈现“去情境化”特征,学生虽能机械套用公式,却难以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与应用。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实情境创设已成为大单元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真实情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发展的“脚手架”——它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在解决实际挑战中主动建构知识。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特点
(一)生活关联性
真实情境创设的核心特点是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问题。例如,在“人民币的使用”单元中,教师可设计“校园义卖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买家与卖家,通过计算商品总价、找零金额等任务,自然运用加减法与货币换算知识。这种设计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降低认知门槛,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发现“数学能帮我算清买了几本书、该找多少钱”时,学习动机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二)问题驱动性
真实情境需蕴含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推动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分析关联—验证解决”的完整思维过程。例如,在“图形的测量”单元中,教师可创设“测量操场跑道长度”情境:学生需先选择合适工具(卷尺、步测、轮式测距仪),再讨论测量方法(分段测量还是整体测量),最后通过数据对比验证结果的准确性。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还需考虑工具误差、合作分工等现实因素,其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在动态探究中得到深度发展,而非机械套用公式。
(三)学科融合性
真实情境常需整合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资源,体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价值。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可设计“校园植物种类调查”项目:学生需运用数学中的数据收集(分类记录)、图表制作技能,同时结合科学课的植物分类知识、美术课的图表设计能力,最终形成一份包含数据分析与改进建议的调查报告。这种跨学科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是描述自然规律、解决社会问题的语言”,而非孤立的存在,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素养。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迁移,激活经验联结
真实情境需扎根学生日常生活,通过熟悉场景唤醒已有经验,降低认知门槛。例如,在“人民币的使用”单元中,教师可模拟“校园义卖活动”,设置文具、书籍等商品标价,学生分组扮演买家与卖家,使用模拟货币完成交易。过程中,学生需解决“如何用 20 元购买最多物品”“找回零钱是否正确”等问题,自然运用加减法、货币换算等知识。此类情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更通过“计算错误导致交易失败”等真实反馈,促使其反思运算逻辑。“校园花坛改造”项目亦采用此策略,学生通过测量花坛尺寸、计算面积,最终制定种植方案,将“面积公式”从课本符号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实现知识迁移。
(二)问题链驱动探究,深化思维层次
真实情境需以开放性问题为引擎,推动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解决”的完整探究过程。例如,在“长方体体积”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级问题链:基础问题“如何计算快递箱的容积”引导学生回顾体积概念;进阶问题“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何关系”促使其通过切割小正方体、记录数据等活动自主推导公式;拓展问题“用 12个棱长 1cm 的小正方体,能拼出几种不同长方体”则挑战其空间想象力与分类归纳能力。人教版教材中“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项目亦体现此策略,学生通过“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在解决“如何准确读取水位变化”等真实问题中,深化对体积本质的理解。
(三)跨学科情境整合,拓展认知边界
真实情境需突破学科壁垒,整合科学、艺术等领域资源,体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价值。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可设计“校园植物种类调查”项目:学生需运用数学中的数据收集(分类记录)、图表制作(条形图、扇形图)技能,同时结合科学课的植物分类知识、美术课的图表设计能力,最终形成包含数据分析与改进建议的调查报告。北师大版教材中“设计秋游路线”项目亦采用此策略,学生需综合运用“方向与位置”“路程计算”等数学知识,结合地理课的地图阅读技能,制定最优出行方案。此类情境使学生理解“数学是描述自然规律、解决社会问题的语言”,而非孤立的存在。
(四)差异化情境分层,尊重个体发展
真实情境需兼顾学生认知差异,通过分层任务设计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单元中,教师可设置三级任务:基础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折纸、涂色等活动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完成“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进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分蛋糕、测量绳长等操作,归纳分数的本质属性(如“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挑战任务则鼓励学生设计“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报告,如分析家庭开支中各项费用占比。人教版教材中“鸡兔同笼”问题亦体现此策略,教师为学困生提供“列表法”逐步尝试的脚手架,为学优生布置“用方程法”解决变式问题的挑战,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结语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中,真实情境的创设不仅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更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通过生活化场景的迁移、问题链的深度驱动、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以及差异化任务的分层设计,真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可思考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挑战的过程中,自然经历“观察—质疑—探究—应用”的完整思维历程。
参考文献
[1] 王珊 . 情境创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的有效方式 [J]. 华夏教师 ,2025,(10):118-120.
[2] 夏悦 .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