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及探索

作者

聂玉婷

通山县农业农村局 湖北省通山县 437600

在全球化贸易纵深发展及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使得原有以属地管理为特征的监管架构难以应对跨区域风险传导的治理需求,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食品安全事件的多点爆发中尤为显著,例如近年来屡次发生的果蔬农残超标事件暴露了田间到餐桌的监管断链现象,而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催生的智能装备应用、区块链溯源及物联网监测技术尽管为重构监管体系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其与现行管理制度间的适配性冲突尚未在制度层面实现有效调和,由此构成了制约监管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面临的难点

(一)主体分散性制约源头管控纵深

农业生产环节普遍存在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经营形态,致使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呈现高度碎片化分布状态,尤其在经济作物栽培与畜禽散养领域,千家万户独立决策的生产模式直接导致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广受阻,这种分散性不仅造成农药兽药合理使用规范难以有效落地实施,更显著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用药监管的追溯难度,面对农产品供应链前端大量存在的无生产记录、无包装标识、无质量承诺的“三无”初级产品,监管部门往往囿于有限的行政资源无法实现对生产端违规行为的全面覆盖监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质量监督网络在村级单元的空转现象正日益成为风险滋生的潜在温床[1]。

(二)监管盲区随供应链延展持续扩大

当农产品从田间流向跨省流通渠道与新兴电商平台,原有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属地化管理模式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生鲜产品在冷链运输、中央厨房加工及社区团购分销过程中,多环节交接引发的责任主体模糊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不同区域监管机构在抽检标准、处罚尺度与信息共享方面的制度性差异,直接造成省际交界区域成为违规添加物转移使用的治理洼地,预制菜原料来源复杂性与即食农产品微生物控制等新型风险点难以在现行分段监管架构中获得系统性处置,这种跨地域、跨部门的监管缝隙正在供应链延伸过程中呈现几何级数扩张态势。

(三)检测技术滞后削弱风险预警能力

基层检测站点普遍面临着快检设备精度不足与定量分析仪器短缺的双重困境,尤其在农药多残留同步筛查和未知风险因子识别领域的技术短板明显,常规抽检项目多局限于国家禁限用物质清单的传统管控范畴,对新型生物调节剂及非法添加物衍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明显迟滞于违法手段的更新速度,检测数据采集与风险评估建模之间的技术断层使得监管决策长期依赖被动响应模式,无法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早期预警模型,这种技术能力与风险演化之间的代差持续削弱着监管体系的敏捷反应能力。

(四)标准体系断层阻碍全链条协同管理

从田头生产、加工贮藏到终端销售的纵向产业链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明显的环节性错配问题,例如绿色种植规范与重金属污染控制要求无法有效衔接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标准,不同认证体系间的技术参数冲突导致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生产的标准化传导机制受阻,这种标准断层在产地初加工环节尤为突出——清洁分级与预冷包装等关键控制点长期缺乏统一技术规程,监管主体在处理因标准冲突引发的质量争议时往往陷入执行困境,标准体系的碎片化正成为阻碍质量安全责任全程追溯的核心制度瓶颈。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生产主体嵌入式管理平台

推动农业生产协同组织建立覆盖小农户的质量自控体系,依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开发简易化的生产记录电子模板,引导种植养殖户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农药使用间隔期和饲料添加剂投喂量等关键数据,当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与村级服务站信息采集设备实现深度耦合时,可形成不可篡改的农事操作存证链条,这种源头数据直采模式能够显著消解生产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监管真空,同时为后续产地准出证明的智能化核发提供可信数据支撑。在推进过程中需着重解决小农户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薄弱问题,考虑在村级服务站设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兼任信息录入辅导员角色,协助文化水平较低的生产者完成影像化生产过程记录,配合省级监管平台建立农资投入品数字条码管理系统。

(二)建立跨域监管协同响应机制

针对生鲜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中的责任盲区问题,在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主导下建立重点品类流向追踪专库,要求冷链物流车辆强制接入卫星定位监测系统并同步温湿度传感数据,当预制菜加工企业采购异地原料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调取输出地近三个月的质量监测报告存档备查,借助跨省监管信息交换平台定期交换违法案件线索及风险监测清单,这种垂直管控与水平协作相结合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阻断区域性风险蔓延趋势。

(三)升级基层动态风险感知网络

在乡镇级检测站点部署可联网的快检设备集群,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酶抑制率检测结果实时回传至区域风险预警中心,当发现有机磷农残超标样本时自动触发复检指令并定位生产主体位置,同时配置移动检测车在重要产销季节实施覆盖半径二十公里的流动监测,特别是对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开发适配胶体金快速检测卡,这种固定哨与流动岗协同运作的监测架构将大幅提升隐性风险的早期捕获概率。

(四)推行全链条标准互认转换制度

由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国家标准委制定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操作规范技术指南,针对预冷保鲜和分级包装等关键控制点明确微生物限量参考值,推动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与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在重金属指标上的参数衔接,建立主要农产品品类质量安全控制点转换对照表供生产经营主体参照执行,这种标准体系横向贯通的制度设计能实质性解决因环节标准差异引发的监管执行障碍。当生产主体面临多重标准执行困境时可实时调取场景化解决方案库,这种柔性化的标准适配机制能显著提升制度落地的实操性能[2]。

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与食物系统转型的加速演进,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新实践正经历从碎片化补救向系统性治理的关键跃迁,前述嵌入式管理平台构建、跨域协同机制建立、动态感知网络升级及标准互认制度推行等策略探索,是通过技术架构重塑驱动监管流程再造的制度变革过程,这种融合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与物联网实时反馈功能的智慧监管范式,不仅在操作层面破解了生产端数据采集的源头可信难题,通过立法确认区块链存证的法律效力并确立标准互认转换的强制实施规范,逐步形成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多元主体共治为基础、全程风险防控为特征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在可见时间内完成从监管能力提升到治理范式转移的跨越式发展,最终构建起符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郭鹏 . 农药监管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J]. 河北农机 , 2024, (11): 94-96.

[2] 董雪 , 闫立萍 , 葛立群 , 等 .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J]. 农业经济 , 2021, (07):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