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应用与策略
文怀
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 414400
引言
在“三新”的现实背景下,学科教材变动较为明显,新高考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远见卓识的高中数学教师主动调整备考重心,以数学教材为载体和依托,优化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高效备考和深度学习。在全新的高考备考环境中,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深度探究。
一、高中数学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有助于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在新高考的现实背景下,新教材变动较为明显,包含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大部分,不同部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必修课是高中数学教学重心,内容要求比较严格,基本囊括了高考的必考内容,学生需要认真完成必修课学习任务。在高考备考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反复记忆、自主练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并实现稳扎稳打。
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考备考时,教师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适当提升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全面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数学才能,指明学生备考方向,为学生提供多元备考支架。学生重拾数学学习自信心,能够在数学兴趣的驱动下认真备考和高效学习。
最后,有助于指明高考备考方向。新教材精简了必修和选修内容,加强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以及数学文化等数学应用内容,更加契合新高考察要求。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组织开展高考备考工作,实现对症下药和高效备考。
二、高中数学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教材基础知识,完善构建数学思维体系
为了适应性高考发展变化,提升高考备考质量和效率,教师应深度剖析学科教学目标,理性分析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期待以及最近发展区,将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应用相结合,以完善学生知识架构为基本目标,积极整合教材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1]。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必修第一册“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时,教师首先可以围绕“集合的概念”积极整合基础知识,将集合基本定义、性质以及运算融为一体,优化设计备考方案,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和灵活迁移。其次,在激活学生思维后,教师可以贴近学生活实际,用“接地气”的生活情境直观展现教材基础知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高效整合基础知识,完善构建知识框架,透彻掌握集合相关知识点,实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有限的感知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巧妙利用思维工具,可视化呈现教材基础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韦恩图展示常见的集合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集合运算的意义,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基本内容自主绘制知识思维导图,认真梳理集合的性质、定义以及运算规则等基础知识,实现前后连贯和稳扎稳打。
(二)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材知识要点
在技术赋能教育的现实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考备考中备受关注,教学辅助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材知识要点,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紧密融合数学理论和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现实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确保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 [2]。在正式备考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设备以及电子白板动态直观地呈现教材中的数学元素和基本符号,全面激活学生思维,转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确保学生在智慧课堂中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不再局限于知识浅层。这里仍然以“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设置真实直观的学习情境,如“超市购物”情境以及“图书馆读书”情境,动态展示超市商品分类摆放视频以及图书馆书籍索引系统,用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展示集合概念,放松学生身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入分析教材基础知识。又如在函数知识板块中,教师可以借助 Mathematica 和 GeoGebra 等数学软件动态演示函数变化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函数图像,思考函数图像与参数的逻辑联系,深入理解教材知识,掌握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等基本性质。
(三)聚焦教材基础知识,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高考的现实背景下,教学评价改革及创新备受关注。在数学备考时,教师应以构建立体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为目标,理性分析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构建基于教材基础知识的多元评价体系,明确教学评价标准,保障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综合性,通过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自主补短,调整数学备考方向,直观呈现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优化改进数学备考模式,实现高效备考[3]。比如在“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拓展、能力运用以及知识掌握科学定位评价标准,着重考察学生对集合定义及运算法则的理解情况,重点分析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用多元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认真备考,鼓励学生调整备考模式,重点攻克知识难关。在初步完成教学评价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评价结果重新设定后一阶段的备考复习目标,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数学教材组织开展高考备考工作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上心,能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并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从“学知识”转向“用知识”。数学教师应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理性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材的具体变化,深度剖析教材编排特征,结合学情和教情科学组织备考指导工作。其中教材基础知识的整合是前提,教师应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聚焦教材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认知高度。确保学生重拾数学学习自信心,认真跟上教师节奏高效备考,顺利通过高考。
参考文献
[1] 周远方 . 高中数学回归教材复习备考的三重境界—充分发挥高考专刊的引领作用[J].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24(7):3-4
[2] 陈金刚 , 胡其振 . 从不疑处找疑—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学习和备考策略 [J]. 高中数理化 ,2025(3):14-16
[3] 任洁 . 新高考视角下高中数学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58-61
作者简介:文怀(1976 年 10 月—),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 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工作2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