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梗阻诊断与系统优化路径
花子涵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结构转型,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社区治理仍普遍存在碎片化问题,表现为资源分散、主体割裂、制度脱节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治理效能的提升。本文将从问题诊断入手,系统分析社区治理碎片化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构建高效协同的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一、问题提出:社区治理的碎片化困境
(一)资源碎片化:行政资源配置失衡
在现行行政体制下,民政、住建、公安、卫健等多个政府部门都承担着相应的社区治理职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这种状况导致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不同部门的服务资源存在重复配置现象,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某些治理领域又出现服务空白,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常常出现住建部门负责硬件改造、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文化部门负责文化建设,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改造效果碎片化。
(二)主体碎片化:协同机制缺失
当前社区治理涉及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模糊,协同机制缺失。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往往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物业公司作为市场化主体,更关注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则因资源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导致治理主体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其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形成了" 政府热、社会冷" 的治理困境。
(三)制度碎片化:政策执行梗阻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诸多社区治理政策,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遭遇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属地化管理原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基层治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这一现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社区在应急响应时出现信息传递滞后、资源调配不畅、多方协调困难等问题,暴露出制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弊端。
二、梗阻诊断:碎片化成因的多维分析
(一)体制性梗阻:条块分割的治理张力
我国行政体系长期存在的 " 条块结合 " 管理模式,在社区治理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制度张力。一方面,垂直管理的政府部门(" 条 ")强调专业分工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另一方面,属地管理(" 块 ")则注重区域统筹和综合治理。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导致权责边界模糊、协调成本高昂。以社区网格化治理为例,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 末梢神经",往往需要同时对接综治、民政、城管等多个条线部门,接受多头指挥和考核。当遇到需要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问题时,网格员既缺乏足够的协调权威,也难以及时调动必要的行政资源,最终导致治理效能大打折扣。
(二)技术性梗阻:数字治理的二元困境
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推进,技术赋能本应成为破解碎片化难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了严重的 " 数据孤岛 " 现象。民政部门的人口数据、公安部门的安防数据、卫健部门的健康数据等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不仅造成了数据资源的重复采集和浪费,更阻碍了整体性治理的实现。更为棘手的是,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群体间的 " 数字鸿沟 "。调查显示,约有 35% 的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无法享受数字化服务,这使得技术本应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在特定群体中出现了 " 治理盲区"。
(三)文化性梗阻:共同体意识的式微
最后,文化性梗阻则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共同体意识弱化。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单位制社区逐渐解体,新型商品房社区成为主流居住形态。这种居住模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物理空间结构,更深刻影响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使得基于地缘关系的传统邻里纽带逐渐瓦解。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住流动性的提高,进一步削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23 年《中国社区治理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城市居民从未参与过社区议事活动,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当前社区共同体重建的困境。缺乏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社区,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自治基础和共治氛围。
三、系统优化: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引领:重塑治理核心枢纽
在组织建设方面,应深入推行“红色物业”“党建联席会”等创新模式,通过交叉任职、联合议事等方式,强化党组织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政治引领和工作指导。例如,可推动社区 " 两委 " 成员兼任业委会主任,或推荐优秀党员参选业委会委员,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在资源整合方面,建议建立社区 " 大党委 " 工作机制,吸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类治理资源,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 一核多元" 治理体系。
(二)技术赋能:打通数据与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转型是破解社区治理碎片化的重要突破口。首要任务是建设统一的社区智慧治理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民生、安防等数据的互联互通,打造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邻里互动于一体的" 一网通办 " 终端系统。同时,必须重视数字包容性建设,针对老年群体设计开发操作简便的 " 一键呼叫 "" 语音交互 " 等适老化功能,并提供必要的数字技能培训,切实解决 " 数字鸿沟 " 问题。通过技术赋能,既提升治理效率,又确保服务可及性。
(三)多元共治:激活社会协同网络
激发社会活力是整体性治理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重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类型的自组织,提升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推广运用 " 开放空间会议 "" 参与式预算 " 等现代协商工具,让居民在社区规划、项目决策、资金使用等环节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实现 "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四)制度保障:完善法治与评价体系
在法治建设方面,建议制定专门的《社区治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界定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等主体的权责边界,为多元共治提供法律依据。在绩效评估方面,应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涵盖服务效能、民主参与、矛盾化解等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干部考核挂钩,形成良性激励机制。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整体性治理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结论
新时代社区治理转型需要系统破解碎片化难题,构建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多元共治、制度保障 " 四位一体 " 的整体性治理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数字化转型中的伦理风险防范、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路径,以及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治理模式的差异化创新。通过持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推动社区治理真正实现从 " 管理 " 到 " 治理 "、从" 碎片" 到" 整体" 的深刻转型。
参考文献
[1] 周红云 . 整体性治理与社区治理创新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
[2] 王名 , 李勇 . 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J]. 中国行政管理 , 2022, 38(5): 45-52.
作者简介:花子涵(1998-),女,汉族,辽宁沈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