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教学应用的探究
朱豫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前言: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深刻变革,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学生职场竞争力。传统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个性化指导不足、评价反馈滞后等问题,AI 技术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个性化学习支持功能,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面临诸多挑战。
1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AI 技术应用的理论内涵
AI 技术介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与人机协同学习范式,多元智能理论揭示学习者语言表达显著差异,AI 技术弥补传统教学个体差异识别不足,通过数据挖掘定位学生写作薄弱环节[1]。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建构主动性,AI 工具作为认知支架助学生在真实情境完成写作任务,人机协同理论认为人工智能非替代人类思维,而是增强认知能力工具,应用文写作中 AI 承担格式规范。语法检测等工作,教师专注思维启发,创意引导等高阶认知活动,学生在人机互动中提升写作素养,此分工协作模式发挥计算优势保持人文教育本质特征。
2 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推广应用时遭遇多重制约,技术适配性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师资能力发展呈现出滞后状态,学生对于该技术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2.1 AI 技术与应用文写作教学需求的适配性障碍
目前现有的 AI 写作工具很难满足高职应用文教学的精准化需求,高职应用文教学着重格式规范和实用性方面训练,AI 系统依靠通用语料库进行训练,对特定格式要求识别准确率低,高职教学强调学生职场适应能力,而 AI 工具多侧重语言流畅性。其在内容针对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AI 语义分析能力有限没办法准确把握应用文沟通目的,技术更新频繁但教学应用需要稳定性两者产生适应性矛盾,算法黑箱特性使教师无法预判 AI 处理结果影响教学设计科学性,平台兼容性存在差异增加了技术整合复杂度。
2.2 师资队伍 AI 素养能力发展的结构性困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在AI 素养方面存在结构性不均衡问题,资深教师有丰富教学经验但技术接受度较低,年轻教师技术敏感性强然,而教学积淀不足形成经验与技术断层,传统师范教育体系未涵盖AI 技术应用内容,在职教师知识更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校本培训大多停留在工具操作层面,教学融合应用指导不足,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师资稀少难以实现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绩效考核体系未纳入AI 应用能力指标,导致教师缺乏持续学习动力,区域间师资水平差距明显。
2.3 学生群体数字化学习适应的个体性差异
高职学生在 AI 辅助学习方面呈现出个体化特征,家庭经济条件影响数字设备拥有量与网络使用经验,形成数字素养起点差异。理工科背景学生对 AI 工具理解和操作相对熟练,人文社科类学生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生疏,学习动机强弱影响学生对新技术的探索意愿,主动学习者能够挖掘 AI 功能,被动学习者使用时则浅尝辄止,认知风格差异导致学生对 AI 建议接受程度不一,学生过分信任 AI 输出,还有些学生则排斥技术干预,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人机协作中的表现。
3 AI 技术赋能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创新路向
针对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里的制约因素,要从技术优化、师资建设、学生培育三个维度找寻突破路径,构建协同发展的教学生态。
3.1 技术适配性的系统优化与精准提升
开发专门面向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AI 工具,以提升技术与教学需求匹配度,强化对公文结构与商务文书以及技术报告等文体的专业化处理能力,通过针对性算法设计来提升格式识别的精度。积累高职应用文写作语料资源,并利用真实案例训练 AI 系统语义理解能力,确保生成内容具备准确性和实用性,优化算法透明度设计,并为教师提供 AI处理逻辑的可视化界面,便于精准介入教学指导工作 [2]。推进 AI 平台标准化进程,以实现不同工具间的数据互通和功能整合,降低技术使用方面的成本,设置技术更新与教学应用的缓冲期来确保教学过程的稳定性,完善 AI 工具的个性化配置功能,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3.2 师资 AI 素养的重构与培训创新
重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的AI 素养能力框架,并形成分层递进培训模式,资深教师着重掌握 AI 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年轻教师强化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以实现差异化能力提升 [3]。推动 AI 技术与应用文写作教学开展跨学科研修,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力和应用创新力,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持续学习平台,并提供实时更新的技术资源和教学案例,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设立 AI 应用教学示范岗位,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完善教师 AI 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并将技术素养纳入职业发展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区域间师资交流合作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3 学生数字能力的个性化培育与支持
创设学生数字素养评估机制,以精准识别个体能力差异与发展需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侧重高级功能应用,而人文社科学生强化基础操作技能,来实施专业导向的 AI 学习方案。推广同伴互助学习方式,发挥学生间互补作用,促进数字能力协同提升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开展AI 工具使用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提升数字公民素养增强责任意识。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设备和网络支持,消除数字鸿沟障碍确保教育公平,设计渐进式技能训练课程,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人机协作学习模式提升学习自信心,完善学生AI 应用能力动态评价方式,及时调整培育策略和支持措施。
4 结语
AI 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代表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通过理论内涵的阐释,制约因素的分析,创新路向的设计,形成了AI 技术赋能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完整框架。技术适配性障碍、师资结构性困境、学生个体性差异,构成了当前应用的主要制约,需要通过系统优化、重构培训、个性化培育等创新举措加以解决。未来应进一步深化 AI 技术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融合机制,推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魏会 .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J].文科爱好者 ,2025,(02):20-22.
2. 李桥 . 提高铁路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路径研究 [J]. 山西青年 ,2025,(05):85-87.
3. 薛姗 . 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的构建 [J].品位·经典 ,2025,(04):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