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戏曲表演技法中" 五法" 的特征与运用

作者

赵东海

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引言:

戏曲艺术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以“四功五法”为核心的完整表演体系,“五法”作为外在表现技法的精髓,与“唱、念、做、打”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戏曲的舞台语言。在传统戏曲理论中,“五法”不仅是一种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美学追求,体现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东方艺术哲学,伴随着现代舞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戏曲表演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演员对“五法”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导致表演程式化而缺乏生命力,重新梳理“五法”的艺术特征与实践意义,对于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手法”强调虚拟动作的象征性与节奏感

戏曲表演技法中的手法”作为五法之首,以其独特的虚拟性与象征性成为塑造人物、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手法并非单纯模仿现实动作,而是通过高度程式化的肢体语言,以简驭繁地表现复杂情节。演员以兰花指表现女性柔美,以剑指传达英武之气,这些手势经过艺术提炼,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具备鲜明的审美特征。其象征性体现在“以虚代实”的表演哲学中——扬鞭即代表策马,推手仿佛开门,无需实物道具,仅凭手势便能激发观众想象,手法的运用严格遵循戏曲节奏规律,与锣鼓点紧密配合。

手法的艺术表现力还体现在其叙事与抒情的双重功能上,在《拾玉镯》中,孙玉姣穿针引线的虚拟手势,借助指尖的颤动与角度的微妙变化,既准确描摹了劳动场景,又外化了少女的羞涩心理,这种“以形写神”的技法,要求演员对生活动作进行诗化加工,如旦角的“水袖功”并非简单甩袖,而是通过勾、挑、抖、抛等三十余种技法,将衣袖延伸为情绪的载体。手法与身段的配合更构成有机体系,所谓“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正是通过“欲左先右”的逆向发力原则,形成圆融贯通的动态线条。

2.“眼法”通过眼神流转传递角色情感与意图

戏曲表演中的“眼法”是“五法”中极具表现力的技法,通过眼神的流转、聚焦、收放,精准传递角色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活动,演员需根据不同行当调整眼神运用,如花旦的“顾盼生辉”展现少女灵动,老生的“凝神定目”彰显稳重威严。眼神的运用并非随意,而是遵循严格的程式规范,如“转眼”“定睛”“瞟眼”等技法,均需配合音乐节奏与台词韵律,在《贵妃醉酒》中,梅兰芳通过眼神的迷离与恍惚,生动刻画杨玉环微醺时的娇媚与哀怨,展现“眼中有戏,戏中有情”的艺术境界。

眼法的高阶运用在于“以目传神”,即通过微妙的眼神变化揭示角色内心矛盾,京剧《宇宙锋》中,赵艳容装疯时的眼神时而涣散、时而锐利,在癫狂表象下暗藏清醒,这种“外松内紧”的表演全靠眼法掌控。训练眼法讲究“凝而不滞,活而不散”,演员需长期练习“对眼”“转眼”等基本功,使眼球灵活且富有表现力。

3.“身法”以腰为轴控制身形动态与舞台站位

戏曲表演中的“身法”强调以腰为轴心统领全身运动,通过身形的收放、拧转、起伏等变化,展现角色的气质与舞台行动的逻辑,传统戏曲理论中“一戳一站,一动一转”皆讲究身法的规范,不同行当对身法的运用各有特点:武生挺拔如松展现英武之气,旦角含蓄婀娜体现柔美之姿,而丑角则通过夸张的歪斜身态制造喜剧效果 [1]。身法的核心在于“三节六合”的协调,即要求头、腰、足三节贯通,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六合相应,形成整体联动。

身法的高级运用体现在对角色性格与情绪的动态外化上,京剧《徐策跑城》中,老生演员通过踉跄的身形、颤抖的台步,生动表现徐策年迈体衰却强撑奔走的状态,其中腰部的控制尤为关键——既要保持戏曲程式的美感,又需呈现老人的颤巍巍体态。身法训练强调“欲进先退,欲左先右”的逆向运动原则,如“鹞子翻身”需以腰为轴心画圆,保持动作的连贯性与韵律感。

4.“步法”结合锣鼓点完成行当专属台步技巧

戏曲表演中的" 步法" 是与音乐节奏紧密结合的移动艺术,不同行当通过独特的台步程式展现人物身份与性格特征,传统戏曲讲究 " 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 ",可见步法是演员亮相的首要语言。生行的 " 四方步" 稳健方正、旦行的" 云步" 轻盈飘逸、净行的" 虎步" 雄浑沉实、丑行的 " 矮子步 " 滑稽灵活,这些步法都严格遵循行当规范,并与锣鼓经形成 " 步鼓合一 " 的关系。步法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动态平衡展现戏剧情境,京剧《徐策跑城》中 " 跪步 " 与 " 蹉步 " 的交替使用,既符合老人跌撞奔跑的生理特点,又在乱锤的伴奏中强化了戏剧张力。步法训练讲究 " 稳、轻、圆、活 " 四要诀,从最基本的 " 台步 " 到高难度的 "搓步 "" 矮步 ",都要求脚掌与地面的控制力,如旦角 " 跷功 " 仅以脚尖行走却要表现行云流水之态,当代戏曲在保持传统步法精髓的同时,也根据现代剧场空间调整台步幅度,但始终坚守 " 步随鼓走,鼓促步变 "的表演法则,使程式化的步法持续焕发叙事生命力。

5.“法”统合技法规律实现写意与写实的统一

戏曲表演中 " 五法 " 的最高境界 " 法 ",并非具体技法,而是对前四法的有机统合与艺术升华,体现戏曲 " 虚实相生 " 的美学原理,这里的 " 法 " 指表演程式的内在规律,要求演员将手、眼、身、步四法融会贯通,在严格的规范中寻求自由表达。如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手法精准如 " 金蛇缠腕 ",眼神凄婉似 " 秋水含悲 ",身段柔韧若 "风摆杨柳 ",步法轻盈类 " 踏雪无痕 ",四法浑然一体,既展现虞姬的决绝之情,又符合戏曲舞蹈的韵律美 [2]。这种 " 法 " 的运用,使演员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一个" 卧鱼" 动作既可表现醉态(《贵妃醉酒》),又能象征死亡(《黛玉葬花》),其具体意义完全依靠四法的协调配合与情境烘托。" 法 " 的当代价值在于其辩证统一的表演哲学,在《曹操与杨修》等新编戏中,演员既保持 " 手眼身步 " 的程式规范,又融入心理现实主义表演,通过 " 法 " 的调节实现写意与写实的平衡,程砚秋曾提出 " 外松内紧 " 的表演理念,正是 " 法 " 的高级体现——表面从容的唱念做打之下,蕴含着严密的技术控制与情感投射。

结语:

“五法”作为戏曲表演技法的核心,其艺术特征与舞台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涵,借助对手、眼、身、法、步的深入分析与实践探索,不仅能够提升演员的表演技艺,更能增强戏曲艺术的感染力与时代适应性。戏曲艺术需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五法”的传承与发展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挖掘“五法”的审美潜力,推动其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将为戏曲艺术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蒋勤勤 . 浅谈京剧“四功五法”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 [J].中国电影市场 , 2023, (07): 49-51.

[2] 苏昊 , 项建华 . 戏曲“四功五法”在“中国学派”动画影片中的审美表达 [J]. 大观 ( 论坛 ), 2022, (07): 54-56.

[4] 王钰涵 . 基于非遗女书文化的绘本创作研究 [J]. 大观(论坛), 2024(5):100-102.

[5] 付玉竹 刘淑佩 . 基于整合设计思维的江永女书文化创新策略 探讨 [J]. 艺术科技 , 2024(16).

[6] 章 悦 茗 . 江 永 女 书 及 其 文 化 传 承 [J]. 新 疆 艺 术 : 汉 文 , 2023(1):114-120.

[7] 徐玉婷 , 黄渊基 . 建设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文化旅游融合 发展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24, 45(5):61-68.

[8] 周远屹 . 符号学视阈下女书文化核心元素数字化传承策略探析 [J]. 美与时代 : 创意 ( 上 ), 2023(5):51-53.

第一作者简介 : 谭倩(1972-),女,汉族, 出生地湖南江永, 研究生,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推 广及古籍整理 . 第二作者简介 : 龚民(1971-),男,汉族,出生地湖南岳阳,研 究生,湖南师范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 育管理及文化创意 . 第三作者简介 : 汤荣熙(2006-),男,汉族,出生地湖南江永, 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