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欧阳章锋
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初级中学 557702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生活化教学的提出,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它通过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从而提升学习的现实意义与情感认同感。《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社会、法律、政治、心理等多个领域,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课堂仍然存在形式化、空泛化的问题,学生难以在真实生活中感知和运用所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引入,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的过程,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道德与法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课程的现实感染力与教育针对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容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若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价值意蕴。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行为实践的转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而这些品质的养成并非单靠知识传授即可完成。生活化教学通过将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逐渐形成行为自觉,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生活实际为导向,构建真实情境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扎根生活。以生活实际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使教材内容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感受的现实内容。教师应以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将教材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融入现实问题中,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真实场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构建具有真实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社会情境时能够自主分析、做出判断。真实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代入感,还能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同时,情境的设计应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既要体现学生生活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其个体差异,做到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心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平,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以生活实际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支点。它使课程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体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落地[1]。
(二)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
问题探究是生活化教学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实现认知深化与价值升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与层次性,确保问题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与价值判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逐步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理性理解,并在比较、辨析中明确道德与法治的规范意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多元表达与理性争辩,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问题探究不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强化其法治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通过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考,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2]。
(三)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增强道德感知与法治实践
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动导向。以体验活动为载体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感性体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与认同。体验活动具有参与性、情感性与实践性的特征,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做中学”“感中悟”,实现从外在规范到内在信念的转化。在教学实施中,体验活动的设计应注重目的性与系统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并在体验中形成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活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情感与价值的建构过程。同时,体验活动需要与反思环节相结合。学生在参与后,通过自我思考与集体交流,能够进一步内化所获得的体验,形成对道德行为和法治原则的自觉认同。只有将体验与反思结合,才能实现从行为体验到思想升华的转变,使教育真正触及心灵层面。以体验活动为载体,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最终达成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统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是课程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重要体现。它通过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社会规范,在探究与体验中形成法治观念与道德信念。生活化教学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与教育实效,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晓琴. 基于生活化思维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J].天津教育 , 2023(3):3-4.
[2] 陈肖洁 . 德育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究 [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