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创产品创新方式分析

作者

谭倩 龚民 汤荣熙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强调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文化生命力,而非简单固化保存。江永女书作为承载女性智慧与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其传承需突破博物馆式保护框架,通过与当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再生。文创产品开发为非遗活化提供了重要路径,但如何避免符号化滥用、实现文化内核与创新形式的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永女书活态传承现状与挑战

(一)江永女书的核心价值

江永女书的价值根基深植于其作为唯一女性专用文字系统的独特性,这种文字并非官方正统文化的衍生品,而是女性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自发创造的文化工具,其存在本身即是对父权制度下女性话语权缺失的隐性反抗。女书字符的长菱形结构、倾斜笔画与女性书写姿态形成微妙呼应,这种形态特征不仅具有美学意义,更隐喻着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存智慧——在有限空间内创造表达的可能。旧时女性通过女书传递私密心绪、记录家族史事,甚至构建起跨村落的“老同”社交网络。这种以文字为纽带的情感联结,使女书成为研究中国女性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的活态样本。村落发现的清代女书信札中,详细记载了女性参与农事决策、调解邻里纠纷的实例,文本颠覆了“女性沉默史”的刻板叙事,展现出女性在公共领域的隐性影响力[1]。

女书的社会价值在于其构建的互助传统,在“哭嫁”、“坐歌堂”等习俗中,女书是仪式脚本,亦是情感教育的媒介。年轻女性通过学唱女书歌谣,习得婚姻伦理与持家之道,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使女书成为维系社区伦理的重要纽带。

(二)活态传承现状

文化部门通过设立传习所、举办节庆展演等方式,构建起基础保护框架。江永县现有女书传习所,定期开展书写、歌谣、刺绣等培训课程,部分课程纳入中小学校本教材 [2]。年轻传承人尝试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女书书写教程、歌谣翻唱等内容,账号发布的“女书挑战赛”引发用户模仿创作。去中心化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问题—多数视频聚焦字符书写,对文化语境的解读严重不足。

(三)现存问题

女书原生的“哭嫁”、“坐歌堂”等习俗已濒临消失,脱离具体使用场景的文字传承易沦为“空壳符号”。传承人坦言,其教授的学员多能熟练书写字符,却无法解释“老同结交”的文化逻辑,“有技无道”的传承状态,使女书面临“文化失忆”风险。年轻一代对女书的认知多停留于“神秘文字”层面,对其承载的女性智慧与历史记忆缺乏探究欲望。现存女书传人平均年龄超过 60 岁,且普遍面临后继乏人困境。某传习所的学员构成揭示问题所在——中老年学员占比高达 80%,其学习动机多为个人兴趣或养老需求;年轻学员虽具语言优势,但多将女书视为“才艺技能”,缺乏深度传承意愿。

二、江永女书文创产品创新路径分析

(一)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转化

传统文创开发常陷入两种误区——要么将女书字符视为装饰图案,简单印制于载体表面;要么为了追求现代感,将字符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文化辨识度。有效的符号转化需建立在对文化基因的深度理解之上。女书字符的长菱形结构、倾斜笔画与女性书写姿态存在隐秘关联,这种形态特征可提炼为设计语言,应用于首饰、家具等产品的造型设计[3]。如团队开发的“女书密码”系列灯具,将字符笔画转化为可旋转的金属构件,用户通过组合不同部件调节光线角度。女书歌谣中“八角花”纹样是装饰元素,承载着女性对婚姻幸福的祈愿。

(二)技术赋能的活态传承方式

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使每件女书文创产品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该字符的书写者、创作背景及制作流程,这种透明化追溯增强了文化信任感。团队利用 AR 技术开发的女书识字卡,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卡片,静态字符便会“活过来”演示书写过程,背景同步浮现相关歌谣的动画演绎。

(三)用户参与式设计

平台推出的“女书共创实验室”项目,邀请用户通过在线工具重组字符笔画,设计个性化书签或徽章[4]。系统内置文化校验规则,确保用户创作不偏离女书基本结构,同时开放色彩搭配与材质选择功能。 “受限下的自由”激发了参与热情,如用户设计的彩虹色女书字母表,经传承人优化后成为畅销产品,其收益部分用于支持女书进校园项目。

(四)跨界融合模式

跨界合作需警惕文化价值的稀释,时尚品牌与女书传人的联名系列,将字符笔画解构为服装剪裁线条,西装下摆的不规则缺口呼应女书笔画的倾斜角度,保持品牌调性又传递文化隐喻,“隐性跨界”比直接印制字符更具审美张力。将女书元素融入游戏设计,某解谜类手游将女书字符作为通关密码,玩家需破解字符含义才能解锁剧情,过程中自然习得女书知识。

三、江永女书文创产品创新策略建议

(一)政策支持与社区共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化保护行为,而需要政策引导与社区参与形成双向合力 [5]。江永女书作为扎根于乡村土壤的女性文化,其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更需构建政府、市场与本土社区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当前女书传承面临的核心困境,表面上看是文化载体与现代生活的脱节,实质在于传统社区网络松动后,文化持有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机制尚未重建。政策支持不应局限于资金扶持或项目审批的简化,而需着眼于为社区自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共建也非简单的居民动员,而是要重塑文化主体性,让村民成为非遗活化的直接受益者与主动传播者。

在政策支持层面,地方政府可探索设立“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女书传承村落的整体风貌保护纳入规划。这类保护不应是冻结式的博物馆化管理,而是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文化延续提供现实支撑。例如,在江永县上江圩镇试点建设的“女书文化体验廊道”,将传承人住宅、手工作坊与游客服务中心串联,引入了现代卫浴设施与无线网络。政策制定者还需推动女书相关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明确传统纹样、字符组合的使用边界。江永县部分村落尝试的“女书工坊”计划具有借鉴意义,该计划由文化部门提供启动资金,但要求村民以土地、房屋或劳动力入股,成立合作社自主运营。工坊日常承接女书织锦、刺绣订单,定期举办书写体验活动,收入按比例分配给成员。此种模式打破了“政府输血- 村民等待”的被动关系,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持续的生计方式。年轻村民在工坊运营中逐渐掌握产品设计、线上营销等技能,开始主动探索女书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有工坊开发的女书字符金属书签,将传统字符与激光雕刻技术结合,成为都市白领青睐的文创单品,其利润反哺至村落儿童的女书启蒙教育。利益共享机制的完善直接影响社区参与深度,部分女书文创项目失败源于收益分配不透明,导致村民对开发持怀疑态度。借鉴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经验,可建立“文化收益反哺基金”,要求商业合作方将部分利润投入村落公共事业。如企业与村落合作开发的女书主题民宿,其营业额的 5% 用于修缮村道、资助老人活动。当村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开发带来的生活改善时,对女书的保护意识便从情感认同升华为理性选择[6]。

(二)品牌化与 IP 运营

当前女书文创市场的同质化问题,暴露出品牌意识缺失的深层危机。多数产品仅将女书字符作为装饰图案,未阐释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也未形成统一的设计语言。消费者面对印有“姐妹”、“相思”等字样的丝巾、书签时,难以区分产品出自江永女书还是其他非遗项目。去背景化的呈现方式,实质是对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品牌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江永女书”区域公共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与叙事框架,可借鉴日本“熊本熊”的运营经验,设计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书虚拟代言人—她可以是手持毛笔的少女形象,发簪造型融合女书字符笔画,服饰纹样取材自传统八宝被图案。地方政府应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女书文创产品开发规范,明确字符使用规范、工艺标准与文化阐释要求。如要求所有授权产品必须标注字符含义及来源故事,织锦类商品需采用传统纺机制作,金属饰品需保留手工錾刻痕迹[7]。此种“文化认证”机制防止粗制滥造,提升产品的收藏价值。女书歌谣中“哭嫁”、“坐歌堂”等习俗,可开发为互动叙事游戏。玩家以虚拟化身参与古代女子的婚礼筹备,通过破解女书字符谜题解锁剧情,过程中自然习得女书书写规则与礼仪文化。游戏收益可反哺至现实中的传承人扶持计划,形成虚实联动的文化经济闭环。将女书字符转化为音乐符号,与独立音乐人合作创作实验性歌曲,将字符笔画对应音符时值,通过算法生成独一无二的旋律。

用户生成内容是IP 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可搭建线上女书创作平台,提供基础字符库与排版工具,用户能自由组合字符创作诗歌、书信或设计图案。优质内容经传承人审核后被采纳为官方文创素材,创作者获得署名权与分成。平台推出的“女书情书”活动引发年轻群体参与热潮,用户用女书字符编写现代情话,生成可打印的复古信笺。品牌化与 IP运营的终极目标,是让女书成为可被持续演绎的文化母题。故宫文创的成功启示在于其 IP 开发始终围绕“宫廷生活”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无论是胶带、彩妆还是APP,均服务于“把故宫带回家”的品牌承诺。女书 IP 运营需确立“女性智慧与情感纽带”这一主线,所有产品开发、叙事设计均围绕该主题展开。

(三)教育与传播

学校教育体系是文化基因植入的关键场域,当前女书进校园普遍存在“两多两少”现象——节日展演多、日常教学少;字符临摹多、文化解读少。要扭转这种局面,需将女书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框架,开发阶梯式教材体系。如小学阶段可从“女书与友谊”主题切入,通过绘本故事讲述女孩结交“老同”、互赠女书信物的习俗,配套描红本与织锦体验包;初中阶段可引入女书歌谣译写活动,要求学生将流行歌词改编为女书版本,在音律转换中理解文字韵律;高中阶段则可开设田野调查课程,指导学生走访传承人、记录口述史,培养文化研究的初步能力。江永县某中学试行的“女书文化周”项目颇具启发,学校将教室布置成女书主题空间,设置字符解密、织机操作、歌谣学唱等体验区,学生需通过完成文化任务获取“女书币”兑换文创奖品[8]。

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需打破“老人教小孩”的固化模式,江永县部分村落推行的“女书妈妈”计划值得借鉴,该计划招募中青年女性接受系统培训,使其具备基础教学能力后,在村活动室开设夜间课堂。这些“女书妈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将字符教学融入亲子沟通、家庭记账等场景,例如用女书编写“周末家务分工表”强化了文化关联。年轻学习者开始反向创新教学形式,有学员将女书字符与手机输入法结合,开发出方言拼音转女书的快捷输入方式,使中老年女性能在微信中用女书发送语音留言。短视频平台上的女书展示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将字符快速闪现配以网红音乐,沦为视觉奇观;要么由学者面无表情地讲解考据,曲高和寡。有效的数字传播应找到“文化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平衡点。文化机构推出的“女书解码”系列动画提供了新思路,每集用三分钟讲述一个字符的诞生故事,通过拟人化手法让笔画“活过来”自述身世。例如“姐”字动画中,女字旁化作梳髻女子,“且”部变形为递信的竹篮,组合画面演绎古代姐妹通过女书传递思念的场景。此种叙事策略既保留了字形考据,赋予其情感温度,单集播放量突破百万次。更深入的传播实践是开发女书主题互动剧,用户以第一视角穿越至民国女书学堂,通过选择对话分支影响剧情走向,不同结局对应不同女书人物命运。

女书独特的性别视角为其参与全球对话提供了天然切口。可借鉴“她故事”国际传播计划,征集全球女性书写者用母语创作女书风格作品,经翻译后镌刻于线上“数字八角碑”。该碑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份贡献的永久存证,访问者点击字符可查看创作者照片与创作故事。此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消解了“东方- 西方”的权力关系,使女书成为世界女性表达情感的通用媒介。将女书字符转化为公益符号,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发“用女书写封信”活动,鼓励女性用女书字符书写心声并邮寄至指定地址,每封有效信件将为欠发达地区女童教育项目捐赠文具。

结束语:

江永女书的活态传承需超越“文化标本”的保存逻辑,通过文创产品构建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通道。当女书字符不再仅存于文献与展柜,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时,这种古老的女性文字才能真正获得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未来的创新实践应持续探索技术、艺术与社区参与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保护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行动。

【参考文献】

[1] 常昊 , 田亚平 , 符静 . 江永女书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库开发与应用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23, 44(4):35-38.

[2] 肖优 . 江永女书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J].美术教育研究 , 2024(13).

[3] 戴玉婷 , 任梦 . 女书文化核心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服装设计师 , 2024(7):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