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重构与教育模式探索
郝董景
云南红河蒙自市红河学院教育学院 6611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将其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它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智力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4]。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高校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锻造其适应并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辅导员作为身处学生工作一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力量,其角色与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传统模式下,辅导员常陷于事务性工作,角色被窄化为“管理者”与“维稳者”,其在价值引领、创新孵化、生涯指导等方面的核心功能未能充分释放 [5][6],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系统重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能,创新其教育实践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与管理学视角,突破现有研究多关注宏观政策或单一职能的局限,系统性探讨辅导员如何实现从“事务管理者”到“创新孵化者”的转型,以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二、新质生产力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及对辅导员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与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7]。它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同源性。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理论出发点,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实践的深刻变革,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塑造人的思想、进行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二者统一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与“生产新的需要”的双重实践逻辑 [9],共同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认识规律。这种同源性为以新质生产力的思维范式革新立德树人实践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可能。 新质生产力与立德树人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共同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呼唤“负责任的创新”,其发展亟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科技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价值引领与人才支撑,确保科技创新行驶在正确的伦理轨道上,并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生力军。这种价值契合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实现“德育”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对高校辅导员的核心新要求为理念革新上需从“管理控稳”的线性思维转向“价值引领与创新孵化”并重的系统思维,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能力复合上需从“单一思政”能力转向“跨学科融合”能力,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具备科技伦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知识。技术赋能上需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指导。资源整合上需从“校园封闭”转向“产教开放”成为连接学校与产业界的桥梁,具备整合企业、社会资源以赋能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从事务到赋能,高校辅导员的四维角色重构
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对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回应新要求,辅导员必须突破传统角色窠臼,实现系统性、多维度的角色重构,成为一个“德育-创新”双驱动的赋能者。德育引领者是核心价值观的守护与时代化阐释者,这是辅导员角色的根本。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德育内涵需聚焦于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科技伦理、企业家精神等与创新活动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念。辅导员要善于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相结合,通过解读大国重器、前沿科技背后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创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崇高精神的塑造者。 创新孵化者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激发者与护航者,这是角色重构的核心。辅导员应成为学生双创生态的“构建者”和“守护者”。其职责包括:营造鼓励探索校园创新文化;主动发现培育和链接有潜力的科创项目与团队;组织“创新工坊”、科创竞赛;为学生对接导师、资金、场地等关键资源,全程陪伴项目从创意到孵化的全过程,成为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第一响应人。生涯规划师是面向新质未来的职业导航者,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职业,也使职业路径充满不确定性。辅导员需超越传统的就业信息推送,成为学生的“未来生涯设计师”。辅导员们应熟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动态结合,制定个性化的、可持续的生涯发展规划,赋能学生从容面对职业世界的变革。资源整合者是开放教育生态的构建者与链接者,辅导员个人能力的局限需通过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来突破。他们应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推动构建“产业导师 + 学术导师”双导师制;积极整合政府、社区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实训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系统。
四、 “ 四维一体” 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实现从事务到赋能的高校辅导员四维角色,需要一套创新的教育实践模式作为支撑。本文构建以“四维策略”为核心的系统化方案。课程渗透:深化“思政+ 科技”融合教育,与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协同共建课程资源。开发模块化的“思政 + 科技”融合案例库,围绕“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大数据与隐私保护”、“碳中和中的青年责任”等主题设计教学单元。将此类融合课程的成效纳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第一课堂的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实践赋能:搭建项目式学习(PBL)与双创孵化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主渠道。设立“学生创新工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为社区开发便民小程序)或设立“乡村振兴”、“智慧养老”等主题式 PBL项目。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整经历调研、设计、实施、答辩的全过程。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负责组织协调、团队赋能与过程管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校企协同:健全“学习 - 实习 - 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关键是建立可持续的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稳定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提供技术实践与市场洞察指导,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深化与学术规范,定期举行联合答辩会。优秀项目可进入基地获得进一步支持,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辅导员是这一机制的核心联络人与协调者。数字赋能: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的育人革命,利用大数据、AI 技术赋能日常工作,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整合学生在课堂、图书馆、校园活动、网络行为等多维数据,构建学生成长“数字孪生”模型,动态生成“德育画像”与“创新能力图谱”。据此,辅导员可精准识别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或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进行早期预警和个性化干预,使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更加精准高效。
围绕新角色,明确辅导员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思想政治引领能力、科技创新素养、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据此设计“阶梯式”培训课程体系,从基础理论研修到高级专题工作坊(如“科创竞赛指导”、“科技伦理辩论”),持续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转型提供能力支撑。改革辅导员评价与晋升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倾向,将指导学生双创项目获奖、成功孵化案例、开发特色课程模块、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标志性实绩纳入核心评价指标,畅通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通道,激发其转型的内生动力。学校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教务、学工、科研、就业等部门的行政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并为辅导员“走出去”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制度激励和经费保障,营造支持其角色转型的整体生态环境。
五、 结论与展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重构与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并赋能这一变革的战略举措。本文提出的“德育 - 创新”双驱动角色模型与“四维一体”教育模式,旨在为辅导员提供一条清晰的转型路径,使其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孵化者与引领者。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通过实证调研,验证上述模型与策略的有效性,并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中辅导员转型的差异化路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23-09-09(1).
[2] 光明日报评论员 . 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N]. 光明日报,2024-03-06(2).
[3] 新华社 .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EB/OL]. (2024-03-05).
[4] 张士英 . 多措并举锻造新质生产力 [N]. 光明日报,2024-03-11(10).
[5] 胡小玮 . 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辅导员的转型发展研究 [J]. 思想教育研究,2022.
[6]王保健.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2022.
[7] 郭冠清,谷雨涵 . 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J]. 上海经济研究,2024(5).
[8] 蒯正明,崔露雨 .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原象及其哲学解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再审思 [J]. 思想教育研究,2024(5).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姜朝晖,金紫薇 .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2024(1).
[11] 高洁 . 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J]. 理论导刊,2024(12).
[12] 梁海娜,岳爱武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现策略 [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