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当代舞蹈创作中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辩证张力

作者

王亦萱

舞蹈学院 107682024210133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理论阐释

现实美作为舞蹈创作的源动力

舞蹈艺术始终跟现实美维持着密切纽带,敦煌壁画的飞天姿态源自丝绸之路上商旅负重时的体态;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所创作的《悲歌》,其灵感源自经济大萧条时期劳工的弯腰驼背身形,这种“身体记忆”的编码进程,契合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的唯物美学观[1],舞蹈不只是身体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索。

于《只此青绿》的演绎情境中,创作团队借助对宋代美学的深入探究,把《千里江山图》意象与现实生活融汇在一起,显示了自然跟人文的和谐一同存在,这种对现实美好元素的挖掘,让舞蹈作品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跟思想的有机交融,舞者凭借身体的每一处细微动作,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探求,造就了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

(二)艺术美作为现实提纯的二次创造

黑格尔于自己的美学体系内深入阐述了艺术美跟现实美的辩证关系,艺术美为现实美的反映及升华,是对现实美进行高度的归纳与集中展现 [2]。艺术美再度呈现超越现实美的独特属性,它可借助艺术家的创作,从现实美里面提取出精华,为其赋予新的生机与意义,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直观又生动的展示样式,还将艺术美跟现实美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依靠舞者的肢体展现,把现实生活里的情感、意识和审美渴望传达给观众。[3]

《只此青绿》舞蹈演绎中,舞者借助对自然元素的抽象与重构,体现了春天的生机跟期望,舞蹈动作的设计不只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模仿,更是对其内在精神的萃取与升华,这种艺术美情韵的打造,使观众在欣赏舞蹈期间,领悟到深层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振。

二、《只此青绿》中的艺术美与现实美

(一)艺术美的展现

《只此青绿》依托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展开,采用舞者的肢体表达,把画里的山水意境、人物情感与文化内涵生动地呈现到观众眼前,舞剧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造型皆经过细致设计编排,既顺应舞蹈艺术的审美规律,还能精准地传递出画里的意境与情感,这种艺术美风采的展示,不仅让观众在视觉层面得到了极大愉悦,更在心灵层面激起了深刻共鸣。

舞剧里的舞者借助细腻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千里江山图》中山水的雄浑与人物的情感,每一步迈进、每一次转体,都好像在诉说着画里故事的延展,舞者的表演不只是对画作的再次呈现,更是对其内在情感的深切理解与表露,观众在观看舞蹈的同时刻,似乎也可体会到那份出自千年之前的文化气息与情感共振。

(二)现实美的挖掘

《只此青绿》在呈现艺术美感之际,也深度挖掘了现实生活里存在的美,舞剧创作灵感出自对宋代美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创作团队采用走访博物馆、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切实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艺术样式,把它整合到舞剧的创作里面。团队不只是看重历史的再现,更聚焦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经由对当代生活的观察与琢磨,舞剧把现代人的情感跟古代文化融合到一起,构建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例如:正值“希孟”着笔作画的瞬间,他如痴若醉,作品最终完成的那个时刻,看到画绢上展现出青翠的群山,感动得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这种深切的情感十分感人;而当观者把画卷打开,历经时空跟“希孟”产生共鸣,心里全是对画作的赞誉与期盼,因技艺的出类拔萃、笔法的精准娴熟以及工匠的辛勤付出而震撼,这同样属于一种情感范畴,这种对现实美的搜掘,促使舞蹈作品不只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对当代生活开展深度反思与表露。

(三)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辩证关系

在舞台作品《只此青绿》里面,艺术美与现实美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交融的,艺术美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对现实生活中美进行提炼与升华,为它赋予新的生命与价值,现实美又替艺术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跟灵感,让艺术美更加生动、细致且打动人心,这种辩证关系不光体现在舞剧的内容与形式上,更表现在观众对舞剧的理解和体验里面。

观众观看《只此青绿》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艺术美跟现实美的融合,舞者的每个动作都在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的渴望,观众一边欣赏着舞蹈,也在思考自身跟现实究竟啥关系,这种深沉的互动,使得舞剧不只是一场视觉范畴的盛宴,更是一番心灵的震撼体验。

三、数字化时代下的舞蹈创作挑战

(一)技术融合与舞蹈本体的坚守之道

在如今舞蹈艺术的广阔探索天地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然成了一种不可漠视的新走向 [4]。诸多舞团在探索创新与视觉冲击力的过程中,甚至愿意借助科技手段,如:以全息投影替代真人的演出呈现,致使舞者——舞蹈艺术的核心人物,无奈成了技术的陪衬,这种过度强化“技术至上”的迷误愈发显著,好像技术成了评判作品价值的唯一尺度,却忽略了舞蹈本身带有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只此青绿》的创作团队面对这股技术的洪潮,仍维持着清醒头脑与坚定立场,他们在采用现代技术的同时,不曾忘掉舞蹈的实质,反而大幅度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团队始终坚守舞者身体作为艺术表达核心这一要点,把舞者的动作、情感同技术的光影、音效等达成完美融合,实现了技术跟艺术的和谐共在,这种对技术赋能边界的恰当把握,不仅展现出创作团队的高超智谋,同样让舞蹈作品在现代化展现中依旧留存着传统美学的韵味与深度,好像一股清涧,令人有眼前豁然一亮的体验。

舞剧依靠技术的合理运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提升,巧妙采用灯光、投影、音效等现代技术手段,使舞台空间愈发立体、多元,为观众呈上了一场视觉盛宴,但更核心的是,这些技术手段没有造成舞蹈情感传递的削弱,反而跟它相互依托,效果出众。舞者的各个举动,依靠现代技术的烘托,愈发鲜活、有力,好似能直接进入观众的心灵深处,它们一起拼凑出一个既具备现代性又富含传统性的艺术空间,使观众在品鉴舞蹈的时候,也能体悟到传统美学的魅力与深度,为当代舞蹈创作铺就了新的可行之路,在这个进程里,《只此青绿》创作团队始终把舞者的身体当成核心表达工具,保障了舞蹈情感深度与现实根基的达成。

文化转译中的身份探寻与认同构建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奔腾的现今,文化的交流及碰撞愈发频繁且深入,怎样在该过程里彰显各文化的独特风采,又增进不同文化彼此的理解与认同,成为创作领域碰到的一大挑战,该挑战要求创作者们不仅需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还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的艺术方式。

大型当代杂技剧《化 · 蝶》乃是对这一挑战的一次勇敢的探索,该剧对经典爱情故事《梁祝》开展了别出心裁的演绎,以开明的姿态融汇了戏剧、舞蹈、魔术等诸多艺术形式,还恰当地引入了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5] 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无疑给《梁祝》这个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生机,使这一传统题材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关注与好评。特别值得留意,《化 · 蝶》在谋求全球审美融合的进程里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作中的东方爱情哲学内涵,这种削弱或许是为了更贴合国际观众的审美习惯,但也没准在无意识中丢掉了文化的独特风采,这警示我们要,在文化的交往和转译阶段里,怎样平衡全球审美跟本土文化,是一个需要用心思索的问题。

《只此青绿》走向成功,得益于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理解到位,对现代舞蹈语言运用熟练,他们并非机械地模仿或复制传统,而是对宋代文化深厚的底蕴进行了深度挖掘,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和现代审美相组合,造就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模式。这部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不但激起了广泛的共鸣,还圆满地留存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在在地性范畴的坚守,不仅体现出创作团队的文化自信,也为当代舞蹈创作给予了重要的启示,它跟我们讲道,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中,我们既要呈现开放包容的模样,又需守护本土文化的独特属性,才能在文化交流与碰撞期间展现出更耀眼的光彩。

结语

《只此青绿》属于一部成功的舞剧之作,不仅体现了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辩证关联,还为当代舞蹈创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在未来的舞蹈创作期间,我们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挖掘,看重艺术美的孕育,而且要平衡好艺术美跟现实美的关系,以创作出更多饱含深刻内涵、引起广泛共鸣的优秀舞蹈作品,舞蹈艺术在现实美与艺术美所形成的张力中求取平衡,未来发展得在数字文明跟传统基因的碰撞阶段中,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式。

凭借对《只此青绿》的透彻探究,我们不仅能更切实地理解舞蹈艺术的内在逻辑与美学性质,更能在当代舞蹈创作时探寻新的方向与可能性,未来舞蹈创作需在尊重传统的根基上,探寻更丰富的艺术表达途径,以对应时代的更迭与观众的期许。

参考文献

[1] 刘德飞 . 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观 [J].汉字文化 ,2022.

[2] 王宏建 . 艺术概论 [M].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2(5).

[3] 孙子涵 . 文化视域下新时代文艺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分析——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 [J]. 文学艺术周刊 ,2024,(23):64-68.

[4]洪霁.傅兆先的舞蹈语言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2),第 33 页 .

[5] 李 晓 敏 . 新 媒 体 在 舞 蹈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大 众 文艺 ,2021,(22):196-197.

[6] 景小勇 . 从绘画、舞剧到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传承与创新 [J]. 艺术学研究 ,2024,(06):145-153.

[7] 张晓岩 , 邵帅 . 浅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美学意蕴 [J].喜剧世界 ( 下半月 ),2024,(10):19-21.

[8] 胡一蝶 . 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及其艺术价值——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谈起 [J]. 艺术评鉴 ,2024,(13):92-97.

[9] 贾荷潇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新性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