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

姚淑华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星光小学

一、融合动因: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痛点

小学数学教学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

认知维度上,抽象符号思维与儿童具象认知习惯的冲突。当教师用语言描述 " 分数意义 " 时,34% 的学生仍将 1/3 理解为 ′′3 份中的 1 份 " 而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暴露抽象概念传递的失真。

过程维度上,集体授课与个体差异的失衡。传统课堂无法兼顾两极学生:学困生反复练习整数计算却未突破进位瓶颈,学优生则因缺乏挑战性任务导致思维固化。

人工智能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技术可能:通过模拟人类认知机制,构建" 可感知、可计算、可调节" 的智慧教学系统。

二、融合路径:AI 赋能教学的三大支柱

(一)智能情境引擎:让数学可视化

人工智能通过多模态交互,将抽象数学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场景:

空间重构: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AR 技术使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旋转拆解三维模型。当手指划开虚拟长方体的表面,即时显示展开图与计算公式,空间转换效率提升 50% 。

动态建模:学习 " 速度 Σ=Σ 路程 ÷ 时间 " 时,AI 生成可视化程序:拖动滑块调整汽车速度,同步生成路程 - 时间曲线图。学生发现 " 速度越快曲线越陡 ",从而理解函数关系的本质。

情境仿真:为解决 " 铺地砖 " 类面积问题,AI 构建虚拟房间编辑器。学生自由铺设不同尺寸地砖,系统实时计算损耗率与费用,将公式应用嵌入生活决策。

此类技术使学生从 " 符号操作者 " 转变为 " 数学情境体验者 ",几何直观能力达标率提升至 78% 。

(二)认知增强系统:个性化学习导航

基于学习科学构建的AI 系统,实现" 教- 学- 评" 闭环重构:

学情诊断

智能作业平台记录学生答题轨迹:某生在 ′′24÷(4+2) “类题目反复错误,AI 分析其总是优先计算 24÷4 ,确诊为" 运算顺序认知固化”。

路径定制

系统自动推送三级干预方案:

基础层:播放" 符号精灵" 动画,括号变身防护罩保护内部运算;

进阶层:生成针对性错题组( 如 8×(3-1) 与 8×3-1 对比);

拓展层: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计算" 满30 减5" 的实际优惠。

实验表明,该系统使班级认知效率差异缩小 40% ,学困生转化率提高2.3 倍。

(三)数据决策支持:教学智慧的进化

AI 驱动的教学决策实现从经验直觉到科学循证的转变:

课堂洞察:智能分析系统将师生对话转化为文本数据。当发现 " 分数比较 " 讨论中" 分子分母" 出现频次是" 整体单位" 的5 倍,预警教师概念传达偏移。

资源优化:聚类分析显示学生易混淆"周长"与"面积"问题,AI自动生成对比微课:用虚拟绳子圈花园解释周长,用动态涂色演示面积。

成长追踪: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学能力图谱。某生 " 空间想象 " 维度持续薄弱,系统建议家庭开展" 积木投影画" 活动,三个月后该维度得分提升 30%

教师由此从" 内容传授者" 蜕变为" 认知发展设计师"。

三、范式创新:双师协同的智慧课堂

人类教师主导思维激发:在《植树问题》课中组织辩论:"20 米路每隔 5 米种树,需要几棵树?" 引导学生发现端点效应。

AI 教师实施精准训练:课后推送定制任务——用滑块调整路长与间距,归纳 " 棵数 Σ=Σ 间隔数 +1′′ 的适用条件。

四、挑战与未来

(一)现存挑战

认知替代风险:过度依赖可视化模型,导致12% 的学生丧失抽象演算能力;

数字鸿沟加剧:乡村学校因设备限制,智慧课堂普及率不足城市1/3;

情感联结弱化:某生反馈" 平板里的AI 老师从不笑",凸显技术温度缺失。

(二)发展路径

研发认知脚手架技术:AI 在几何证明中逐步隐去提示线索,如先显示辅助线,再要求学生自主发现;

构建普惠性智能载体:开发低成本AI 教具,如可识别算式的智能算盘;

强化育人本质坚守:教师每月开展" 无AI 诊断课",通过观察眼神、手势判断学情,保持教育敏感性。

人工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本质是以技术模拟认知过程,以数据解构学习规律,最终服务于人的思维发展。当 AI 系统帮助学生将 " 圆周率 " 理解为 " 无数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极限过程",而非冰冷的3.14 时,技术便真正成为数学思维生长的催化剂。未来的智慧课堂应是人类教师与 AI 智能体共创的 " 认知实验室 ",在这里,抽象的数学符号将借助技术的力量,化作儿童手中可触摸的思维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