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社区建设的“山城模式”探索:沙坪坝区实践中的创新瓶颈与突破策略

作者

宫兆淼 赵礼玲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000

中图分类号:G652

1 研究背景与“山城模式”的独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优化社区治理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社区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致力于构建高效、便捷、宜居的社区环境,实现居民、社区管理者和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智能化互动。然而,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社会需求和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实践路径。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被称为“山城”。山地地形不仅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也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沙坪坝区的实践中,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克服地形复杂、社区分布分散、居民需求多样等多重困难[1]。这种背景下,“山城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智慧社区建设路径。它不仅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还强调对地理环境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通过因地制“智”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市特点的智慧社区发展道路。

“山城模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形复杂性要求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技术应用中充分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在社区监控、物流配送等领域,需要借助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弥补地形限制带来的不便。其次,山城的气候特点(如潮湿多雾)对智能设备的耐候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相关技术在设计和应用中更加注重环境适应性。最后,山城社区的垂直化和立体化特征,使得智慧社区的规划和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智能化升级成为一大挑战。这种独特的建设背景使得“山城模式”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2]。

2 沙坪坝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瓶颈分析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山城模式”展现出了诸多创新特色,但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居民需求响应机制以及多方协同治理等方面,严重制约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居民需求响应机制薄弱,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缺失,沙坪坝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瓶颈表现在数据孤岛与系统碎片化老旧社区改造适应性不足,数据孤岛与系统碎片化老旧社区改造适应性不足,政企社合作深度不足,“政府、企业、社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效率低。

2.1 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矛盾

2.1.1 数据孤岛与系统碎片化

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然而,在沙坪坝区的实践中,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首先,数据孤岛与系统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导致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问题严重[3]。

2.1.2 老旧社区改造的适应性不足

老旧社区改造的适应性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沙坪坝区作为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占比高,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智慧社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实现智能化升级,成为一大挑战。例如,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停车位智能化升级以及电梯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往往面临技术可行性、成本控制和居民接受度的多重限制 [4]。此外,老旧社区中大量居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应用的难度。

2.2 居民需求响应机制的薄弱性

2.2.1 需求识别偏差

智慧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居民需求的精准识别和有效响应至关重要。然而,在沙坪坝区的实践中,居民需求响应机制仍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需求识别偏差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缺乏对居民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许多智慧社区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偏离实际需求。例如,一些社区盲目追求高科技设备的引入,而忽视了居民对基本生活便利性需求的关注。该偏差导致部分智慧社区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低,难以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2.2.2 数字鸿沟与参与壁垒

沙坪坝区的居民群体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高,这部分人群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较弱,形成了明显的数字鸿沟 [5]。此外,社区居民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参与度普遍不高,许多居民对智慧社区的概念和功能缺乏了解,导致在需求表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参与壁垒。

2.3 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缺失

2.3.1 政企社合作深度不足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然而,在沙坪坝区的实践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责任不清等问题。首先,政企社合作深度不足,成为制约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瓶颈[6]。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具有主导作用,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营中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同时,社区组织和居民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感和话语权相对薄弱,导致治理机制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

3 多案例对比下的突破策略建议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技术创新、需求满足和治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度优化。结合沙坪坝区的实践经验,以下从“数据融合+ 场景适配”的技术生态、“需求导向”的服务设计以及“政府引导+ 市场驱动”的协同治理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的突破策略建议。

3.1 构建“数据融合+ 场景适配”的技术生态

智慧社区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高效融合与场景的精准适配。在现有技术生态中,存在跨系统数据孤岛和个性化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化设计来解决。

3.1.1 跨系统数据整合

智慧社区建设涉及多个系统(如安防、物业、交通等),但现有系统往往存在“ islands”现象,导致数据无法互联互通。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构建“数据融合 + 场景适配”的技术生态。通过引入数据中和平台,统一各系统接口与标准,消除信息孤岛。例如,应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促进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与预测分析,以支持特定场景的应用需求。

3.1.2 定制化技术方案

在智慧社区项目的启动阶段,首先进行深度的需求调研,以明确社区的个性化需求。这一过程中,结合线上调研工具如问卷星或信 e 联以及实地访谈,能够全面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反馈,从而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基于不同场景和需求,智能设备的分级部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老旧社区,可优先选用低功耗设备,而新社区则可以引入更为高精度的安防设备,以提高整体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适应性。

3.2 强化居民需求导向的服务设计

智慧社区的服务设计应以居民需求为核心,通过精准识别和有效响应,提升社区的使用效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3.2.1 动态需求调研机制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初期阶段,亟需建立一套动态且持续的需求调研机制,以确保服务设计能够切实回应居民的实际需求,并具备前瞻性和适应性。这一机制应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手段与分析方法,以增强其科学性与实效性。首先,需开展多维度的需求分类与分析工作。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尤其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工具,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识别出高频出现的共性需求与尚未被显性表达的潜在需求,进而预测用户行为的未来趋势。接下来,基于上述分析成果,应实施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至服务设计与功能开发环节,实现以数据驱动的迭代改进。

3.2.2 分层服务供给

智慧社区的服务供给应以精准化为核心目标,既要覆盖全体居民的共性需求,又须关注不同群体在生活方式、行为偏好及服务诉求上的差异性,从而实现服务的全面性与差异化相结合。在基本服务层面,社区应保障所有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基础公共服务的普遍需求,例如智能化的垃圾分类系统、公共设施的日常运维管理等。这类服务可依托“智慧社区”移动应用或小程序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与操作,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与居民使用的便捷度。在此基础上,还需引入个性化服务推荐机制,通过对居民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生活节奏等信息的整合分析,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服务匹配模型。例如,可为老年居民提供健康监测、用药提醒等生活辅助功能[8];为儿童群体开发寓教于乐的互动内容模块,以增强其社区参与感与安全感。

3.3 完善“政府引导+ 市场驱动”的协同治理体系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协同治理体系

3.3.1 政企合作机制创新

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与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亟需机制性创新,以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化与多方利益的协同共享。传统的政企合作模式在应对智慧社区这一复杂社会系统时,往往存在权责不清、资源浪费与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如数据治理平台、城市治理咨询公司等,作为中介协调者参与其中。这类机构不仅能够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制度设计、数据分析与流程优化等技术支持,还能提升治理过程的专业性与透明度。例如,政府可出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基础设施赋能社区发展;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提供技术开发、运营管理等增值服务,实现互利共赢。此外,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的配套同样不可或缺。政府应出台具备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优待等,以降低企业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制度成本 [9]。同时,应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或组织给予公开表彰与物质激励,进一步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机制创新、利益协调与政策引导的有机结合,智慧社区建设方能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与高效运行的目标。

3.3.2 社区自治能力提升

社区自治能力的强化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支撑,其根本在于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组织能力、技术素养与民主参与水平,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与良性互动。首先,应重视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建设,通过定期开展与智慧社区相关的专题培训,系统提升其在数字技术应用、数据管理与问题应对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社区工作者作为居民与技术系统之间的桥梁,其数字化能力直接影响智慧治理效能的发挥。其次,需加快社区层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功能完善、易于操作的管理平台。

四、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4.1 顶层设计强化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框架。首先,应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实施路径,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次,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各领域的资源和能力,形成政策合力。最后,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例如,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系统架构,确保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与实施相匹配。

4.2 试点先行与经验复制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通过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首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社区作为试点,探索智慧社区建设的具体模式和路径。例如,通过试点,可以总结出适合不同地区需求的技术方案、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参考。最后,应通过经验复制和推广,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在推广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在推广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同时尊重各地区的特点和需求。

4.2 居民数字素养提升计划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居民的数字素养是确保服务有效供给和居民参与的基础。首先,应制定系统的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例如,可以开展线上数字技能培训,教授居民如何使用智能设备、管理社区事务等。其次,应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可以通过“智慧社区”APP 或小程序,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和信息查询功能。最后,应通过居民参与机制,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到智慧社区建设中来。例如,可以通过社区居民代表的参与,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智慧社区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通过持续提升居民的数字素养,可以进一步增强居民对智慧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申未 .“十四五”期间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建议 [J]. 行政 ,2022,23(02):109-111.

[2] 曾俊捷 . 适老化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1916.

[3] 张震 , 关衷效 . 超大城市数字治理的法律规制 [J/OL].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16[2025-05-10].http://cnki2.699wx.cn/kcms/detail/50.1023.C.20250417.1502.004.html.

[4] 林 福 谢 . 老 旧 社 区 精 细 化 治 理 研 究 [D]. 广 西 民 族 大 学 ,2023.DOI:10.27035/d.cnki.ggxmc.2023.000568.

[5] 矫立岳 , 李长勇 .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 银发数字鸿沟” 的法治弥合路径 [J]. 行政 ,2025,26(01):65-69.

[6] 李英 , 查金 . 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运营模式、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33(02):238-241+148.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25.02.056.

[7] 翟绍果 , 张紫嫣 , 张瑜芫 . 中国特色“银龄行动”的发展变迁、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 [J/OL].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1-11[2025-05-10].https://doi.org/10.16152/j.cnki.xdxbsk.2025-03-011.

作者简介:宫兆淼(198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智慧社区建设、新质生产力等。

基金项目:市沙坪坝区科学技术局 2024 年技术创新项目“沙坪坝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发展研究”(批注号 2024077);2024 年市教育委员会科技项目“与一线两市数字经济发展对比分析研究”,批注号(KJQN20240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