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文动态与水质响应关系

作者

孙梦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宿迁分公司 江苏 223800

引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及平行河道,将长江水逐级提水北送,覆盖、山东、河北等省份。工程沿线涉及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调蓄湖泊,形成复杂的水文- 生态耦合系统。然而,调水过程中水位波动、流量变化等水文动态特征可能引发水质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生态系统。因此,研究水文动态与水质的响应关系,对保障调水安全与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水文动态特征分析

1.1 水位波动与流量变化

东线工程通过 13 级泵站逐级提水,克服南北地形落差,形成“水往高处流”的独特景观。水位波动受泵站调度、降水及蒸发等多因素影响,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例如,汛期(6-9 月)降水可使洪泽湖水位年波动幅度达 2.3~3.5m ,而枯水期泵站提水强度加大则可能引发水位下降。流量变化则与泵站运行效率、河道输水能力密切相关,当流量>80m³/s 时,水体垂向混合系数从0. 2m2/s 提升至0. 6m2/s ,直接影响污染物横向扩散距离(增加 1.8 倍)。

1.2 水文周期与水质关联

水文周期包括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不同阶段的水文特征对水质影响显著。丰水期流量增大可稀释污染物浓度,但可能携带面源污染,例如,2023 年监测数据显示,南四湖流量低于 20m3/s 时,水体停留时间延长至 28 天,引发局部藻类密度超标的富营养化风险;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易积累,当水位下降速率超过 0.5m/ d 时,骆马湖底泥中 TP 释放量可达 1.2~1.8mg/(m2⋅d) ,导致上覆水总磷浓度升高23%~35% 。此外,水位波动幅度与频率影响湖泊分层结构,进而影响溶解氧分布与营养盐循环。

2 水质响应机制

2.1 物理过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位波动通过侵蚀、沉积物再悬浮等过程改变水体透明度与悬浮物浓度。例如,短期水位下降可能暴露污染沉积物,活化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而长期水位波动则可能改变湖泊形态,影响水陆交错带(riparian zone,指湖泊水位波动影响的周期性淹没区域)生态功能。流量变化则影响水体混合程度,高流量可增强水体对流,促进污染物扩散,但低流量易导致水体滞留,加剧富营养化风险。

2.2 化学与生物过程响应

水文动态变化影响水体溶解氧、pH 值等化学指标,进而影响微生物活性与污染物降解速率。例如,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底层水体缺氧,引发厌氧反应,释放磷等营养盐,加剧藻类暴发。此外,水文周期变化影响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生物群落结构,例如,霍甫水丝蚓在低氧环境下生物量减少 60% ,导致鲫鱼等底层鱼类觅食成功率下降 37%;芦苇在水陆交错带的适生范围随水位波动频率增加向湖心区退缩,进而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与食物链稳定性。

3 生态响应与调控策略

3.1 生态系统对水文- 水质变化的响应

湖泊生态系统对水文动态变化的敏感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水文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水生植被的空间分布与群落结构。水位波动幅度与频率决定不同植物的适生范围,高频波动可能抑制某些物种的生长周期,导致群落向耐淹性强的种类演替。静水期与流动期的交替进一步影响底质稳定性,改变种子萌发与幼苗定植条件。水质变化与水文过程紧密耦合。营养盐浓度的波动受水体交换速率影响,流速降低可能加剧局部富营养化。溶解氧的垂向分布受水位变化调节,深水区长时间低氧会压缩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水文情势的改变还可能扰乱沉积物- 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例如促进或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鱼类等高等水生生物对水文- 水质变化响应更为复杂。繁殖周期依赖特定的水位与水温条件,水文节律的改变导致产卵失败。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影响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流,长期可能降低种群遗传多样性。

3.2 水文- 水质协同调控策略

3.2.1 优化泵站调度

泵站调度的优化是水文 - 水质协同调控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精细化管理泵站的运行模式,能够有效维持水体的稳定流动,避免因水位骤变导致的水质恶化。水位波动过大会扰动底泥,释放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加剧水体浑浊度,同时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动态调整泵站运行需基于实时水文数据,结合上游来水量、下游用水需求及气象条件进行综合研判。构建智能调度系统,集成水位传感器、流量计等设备,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为泵站启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需考虑不同季节的水文特征,例如丰水期以防洪排涝为主,枯水期则以蓄水保供为重点。调度的目标在于平衡水力负荷与生态需求,既满足供水、灌溉等功能,又减少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干扰。

3.2.2 加强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网络的完善是识别污染源、评估调控效果的基础。实时监测系统需覆盖关键断面与敏感区域,重点关注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溶解氧浓度直接反映水体的自净能力,过低会导致厌氧环境,引发黑臭现象;营养盐指标则可指示富营养化风险。通过高频采样与在线分析,能够捕捉污染事件的早期信号,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监测数据需与历史记录对比,建立水质变化模型,预测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污染扩散路径。同时,整合气象、水文数据,分析降雨径流对污染负荷的影响,为源头控制提供依据。监测网络的部署还需考虑空间代表性,在排污口、支流汇入点等关键位置加密布设,确保数据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3.2.3 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提升水体的自净功能。人工湿地利用植物- 微生物-基质的协同作用降解污染物,尤其对有机质和氮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其设计需结合水力负荷与污染物负荷,优化停留时间与流态分布。生态浮岛则通过植物根系吸附悬浮物,同时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界面,促进营养盐的转化。水陆交错带的修复需恢复原生植被,增强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的拦截能力。工程实施需遵循生态学原则,选择本地物种以维持系统稳定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修复过程中需定期评估生态指标,如底栖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等,确保工程长期有效性。此外,生态修复需与水文调控联动,例如通过水位管理维持湿地植物的适生环境。

3.2.4 流域协同治理

流域尺度的协同治理是解决跨区域污染问题的关键。污染源管控需突破行政边界,建立统一的排放标准与监管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建设生态沟渠拦截径流污染物。工业废水治理应强化预处理与循环利用,严格监控重点行业排放。协同治理需依托流域管理机构,统筹上下游利益,制定污染补偿机制。通过遥感与GIS 技术识别污染热点,定向实施减排措施。同时,加强公众参与,推动企业和社区自觉履行环保责任。治理策略需动态调整,根据水质改善效果优化管控重点,形成“监测- 评估- 调控”的闭环管理。长期来看,需将流域生态承载力纳入发展规划,实现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结束语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的水文动态与水质响应关系复杂,涉及物理、化学与生物多过程耦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水文- 水质- 生态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完善工程运行管理与生态保护策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健康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津辰 , 陈娟 , 付茹萍 , 等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径流丰枯遭遇研究 [J] OL].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中英文 ),1-10[2025-06-11].

[2] 王秀杰 , 宋新丹 , 乔鸿飞 , 等 .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冰情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J/OL]. 冰川冻土 ,1-11[2025-06-11].

[3] 刘为锋 , 李云玲 , 卢庆文 , 等 . 新形势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水源来水演变规律及适应性对策 [J]. 水资源保护 ,2025,41(02):165-172+192.

[4] 刘为锋 , 郭旭宁 , 李昕阳 , 等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潜力分析 [J]. 水资源保护 ,2025,41(01):42-48.

[5] 孙天青 , 梁学玉 .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设计洪水泥沙分析 [J]. 海河水利 ,2024,(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