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磨柳蓁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三实验小学

引言

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以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契合性。识字教学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文字的创作主要采用的是象形法、意会法等,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保障。所以教师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找到其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切入点,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优化识字教学过程,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融入传统人物故事,增加教学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刚刚接触系统性的学习,而其中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传统理论性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充分调动,导致识字教学存在机械化、固化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识字教学的价值。而故事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并引发人的情感共鸣,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相对较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也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所以教师需要结合课本的内容,找到与课本相关的故事等,通过故事性的教学方法,丰富小学语文识字课堂的元素,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识字教学活动的探索欲[1]。

例如,“万”字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词汇,其是重要的数量代词,在我国体系中,具有“非常、很”等含义,在该词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万字难写”的典故,该典故系统性地讲解了“万”字的重要价值。而且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故事中,让学生写“一二三”等简单的词汇,使学生重现故事中“儿子”写万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可以对历史文化古典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该故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了解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可以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助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融入古人造字思想,提升识字教学质量

古人造字的过程,都有一定的技巧,正由于造字技巧的统一性,所以人们对汉字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其中象形法是古人造字的重要技巧之一,其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印象,也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该方面入手,向学生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原本静态的问题,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月字的演变历程分析可知,象形法是汉字创造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月的演变过程展示到学生面前,并讲述不同时代下,古人创造文字的想法。通过该方式,可以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以甲骨文为例,通过对价古文分析可知,其“月”字的形状是一个大写的“D”,中间加一个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月字的外围像月亮的边缘,大家都会思考他为什么有一道竖呢,这也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其展示了月亮的阴影,这也展示出古人观察自然的仔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需要做到仔细、认真。”通过该方式,可以实现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质量。

3、融合多元教学模式,展现不同文化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充分调动,是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2]。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狐假虎威》教学的过程中,该寓言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中学”的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体,让学生结合词典等方式,找到生词的读音和含义,并结合题目,分析故事的内容。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续写文章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之后狐狸的结果,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讲述的重点,通过反面教材的方式,说出狐狸欺骗行为的本质,使学生可以了解虚张声势虽然可以短暂获利,但长此以往势必会自食恶果,凸显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事实就是的品质。

书法是汉字审美情趣的延伸与艺术化的表现,而书法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缩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实践活动,通过书法文化,实现对学生道德、审美等的熏陶,使学生可以从书法中,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与生命情怀,让学生认识更多字词的同时,也为学生的个体精神成长助力。由于书法练习相对较为枯燥,所以在学生练字期间,教师还可以讲述“三十年不下楼”“颓笔成冢”等小故事,通过书法与故事结合的方式,感化学生并磨炼学生的心性与意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深度融合[3]。

4、引进现代技术手段,丰富传统文化载体

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其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过程。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 2.0′′ 的理念,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识字学习中,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望庐山瀑布》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理解并感受诗词的美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向往和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由于李白是浪漫主义诗,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不足,因此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有效感知庐山瀑布的雄伟壮阔以及世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网络上的绘画资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与整个绘画过程融合在一起,并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模拟李白的面部表情,让其成为整个画作的“表演者”。通过文字和图片、人物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图片绘画的过程,让原本静态的文字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所在,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助推学生高级趣味的养成。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印记也是符号,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发展的缩影。所以识字教学本身就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因此教师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价值,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的切入点,使低年级识字教学充分趣味性,进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助力。

参考文献

[1] 芦宇欣 .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策略研究 [D]. 河南大学 ,2024.

[2] 丁蓉 .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3,(05):91-93.

[3] 马新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J]. 新课程 ,202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