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探究
余莎
吉利学院商学院 四川成都 641423
一、引言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在此战略背景下,高校审计学科的协同发展不仅是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的迫切需求。通过整合川渝两地高校审计学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审计学科的发展,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现状
(一)政策推动与支持
近年来,川渝两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教育协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审计合作协议》的签署,明确了川渝两地审计机关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方面的协同联动方向,为高校审计学科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指引。此外,两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二)校际合作实践
部分高校已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展了校际合作项目。在 2024 年 11 月 26 - 27 日,川渝审计机关、教育部门、内审协会以及 20 所省(市)属高校齐聚重庆,举办了首次川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重庆市审计局、重庆市教委、四川省审计厅等交流了内部审计指导监督经验,分享了工作特色和创新做法,并围绕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讨。重庆医科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与西南石油大学分别签订了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川渝两地高校内部审计协作发展新模式。此外,西南大学 MPAcc 项目紧密围绕国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创新构建 “会计 +”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包括审计与风险管理在内的四个特色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展合作,但整体上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目前的合作多为临时性、项目式的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规划。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沟通协调不畅、责任分工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合作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深度协同发展。
(二)资源共享程度低
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成渝两地高校之间尚未实现充分的共享。例如,在师资共享方面,教师跨校授课、学术交流等活动仍不够频繁;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共享也存在诸多障碍,限制了审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视野的拓展。此外,在科研资源共享方面,高校间的科研合作项目较少,科研设备、数据资源等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制约了审计学科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协同性不足
人才培养方面,成渝两地高校审计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同机制。高校之间在人才联合培养、互认学分、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难以在跨校学习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无法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审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五、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策略(一)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
1.成立专门的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审计学科协同发展联盟或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合作规划、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合作项目实施。该机构由川渝两地高校审计学科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代表、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制定完善的合作协议和规章制度,明确高校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各高校在合作项目中的投入和贡献,合理分配合作成果和利益,充分调动高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资源共享与整合
1.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师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共享。鼓励教师在平台上发布教学课程、学术讲座等资源,供其他高校师生学习交流;推动高校间教学设施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联合图书馆或数字资源共享库,实现图书资料的互联互通,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整合科研资源,建立跨校科研合作项目库和科研数据共享平台。鼓励高校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审计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共享科研数据和实验设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审计热点问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高校开展联合研究。
(三)深化人才培养协同合作
1.制定统一的审计学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建设,鼓励学生跨校选修审计相关课程,拓宽知识视野。
2.开展联合实践教学,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实际审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当地审计机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协同,通过教师互派、联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建立教师共享机制,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 马浚锋.“以点带面”: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何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24,(03):53-60.
[2] 马杰.面向区域发展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22-24.
[3] 吴睫,李白燕,邓瑜,等.新时代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底层逻辑——以“川渝地区”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10):79-80.
[4] 杨瑾瑜,钟秉林.川渝陕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态势和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08):28-31.
[5] 张静.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47-49.
[6] 陈希晖,宋夏云,奚玉国.审计学科属性与学科建设: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20,(1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