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方法探讨

作者

宋岩

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容管理处 江苏省 张家港市 215600

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与党的领导力提升的整体部署,先后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细则,明确要求机关和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将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机构运行、管理决策、业务开展全过程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精准诊断这些梗阻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和操作性障碍,进而构建一套科学完善、能够有效支撑党建核心要素与业务核心流程实现水乳交融、相互赋能的制度安排与行动框架,是当下亟待深入研究的实践难题,亦构成了本研究试图回应和破解的基本逻辑起点。

一、事业单位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价值

(一)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发展方向

深度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具体业务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基准,使各项公共服务供给与改革发展任务始终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战略轨道稳步推进,有效避免具体业务实践因囿于技术理性或短期效益考量而偏离公益属性与政治要求,确保持续提升公共资源调配的公平性与服务响应群众需求的精准度,真正将党的领导落实到重大决策制定、项目执行监督、资源配置优化的全过程,从而构建起既能坚守公益初心又能契合时代变革要求的事业发展格局[1]。

(二)提升专业服务效能的协同支撑

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能够实质性打破传统管理中党务与行政的职能区隔,推动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创建、技术攻关突击队等组织载体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在破解服务瓶颈、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业务部门在专业技术应用中主动融入组织优势所凝聚的集体智慧与协作动能,进而形成以党建引领专业技术迭代升级与服务标准完善优化的良性循环机制,使日常业务开展不仅具备专业规范支撑更获得协同攻坚的持续驱动力。

(三)整合组织资源破解运行壁垒

通过建立党建目标与业务指标同部署、同考核的联动机制,推动管理层在规划资源配置时统筹考量思想建设、人才培养、风险防控与专业发展需求,实质性消除因双轨管理造成的资源重复投入与精力分散损耗问题,实现培训经费、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在政治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提升两大领域的高效共享,在压缩行政成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释放组织整体潜力,形成政策落实、技术攻关、服务改进等关键领域人财物协调统一调度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从根源纾解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单位的目标割裂与效能折损困境。

(四)塑造价值认同筑牢组织根基

深度交融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培育兼具政治品格与专业精神的事业单位核心文化,通过将党员先进性要求融入岗位职责标准与服务价值理念塑造,引导非党员业务骨干在参与专题组织生活、联合项目攻坚中形成对组织使命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使全体工作人员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自觉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逐步构建起基于共同奋斗目标的集体行动逻辑与自我驱动机制,最终在组织内部形成既聚焦专业能力精进又坚守服务宗旨、既追求技术突破又强化责任担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

二、事业单位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

(一)构建目标同向的责任传导机制

重点在于建立覆盖全体党员与管理骨干的融合型责任清单,推动党组织委员会定期对照年度业务发展目标分解形成具有可量化考核要件的党建工作任务书,特别是将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专业技术瓶颈突破、重大项目进度保障等核心业务诉求嵌入基层支部的组织生活议题与党员承诺践诺内容,确保党的方针政策传导至业务一线时能精准转化为岗位行动指引,要求管理层在部署月度工作与资源配置时同步分析思想动态风险点及组织动员需求点,从责任主体统一、进度节点对齐、效果评估联动的维度构建双轨目标穿透式落地的工作闭环,彻底解决传统模式下决策层战略意图与执行层具体实践之间的脱节矛盾。

(二)创新岗位交叉的复合培养路径

实质性打通党务干部与业务骨干的双向任职通道,建立关键岗位的 AB 角协同机制即选派具有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支部委员深度参与组织决策过程,同时安排专职党务人员轮岗至业务部门核心岗位全面掌握服务流程与运行规律,重点推进以项目攻坚组为载体的矩阵式人才培育实践,在专业技术攻关团队中嵌入党建指导员角色负责政策衔接与思想疏导,在党员责任区创建时明确要求技术能手领衔标准化建设与流程优化任务,通过双向浸润的工作场景设计使政治能力锻造与技术能力提升成为互嵌式成长路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设计流程互嵌的组织载体平台

突破主题党日与业务例会相互割裂的传统形式束缚,重构党组织生活基本规范与业务流程关键节点管控要求的动态衔接机制,开发融合型会议模板例如将质量分析会嵌入支委会扩大会议框架形成“问题诊断- 技术归因- 思想溯源-整改承诺”的联合议事流程,创新活动载体如组织党员先锋队对服务窗口暗访测评发现的流程堵点实施“红色诊疗”,设置兼具组织生活记录与项目进度管控双重功能的电子跟踪台账,确保党员在技术攻坚专项中开展的组织讨论、民主评议成果能即时反馈至质量改进方案调整环节,实现程序化组织行为与创造性业务实践的同频共振 [2]。

(四)完善价值驱动的长效评价体系

研制包含政治引领效能、业务促进贡献、资源配置效率等维度的融合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设立交叉验证指标项例如专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党员参与度占比、服务投诉率变化与组织生活批评整改项关联度、急难险重任务完成效率同比提升值等量化观测点,要求述职评议采取“双报告双评议”模式即党组织书记须在业务述职中说明党建渗透成效,行政负责人在党建述职中必须回应业务协同短板整改,建立基于季度业务数据与组织生活记录的动态风险预警模型,最终形成可追溯可验证的组织效能提升证据链,真正扭转评价指挥棒与价值目标分离的管理错位现象。

总结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持续关注数字化背景下党建管理平台与业务智能系统的底层数据贯通模式,关注公益服务市场化转型中动态调整党建赋能业务的价值锚点,针对教育、医疗、科研等差异化强的事业单位类型设计适配性更强的融合评估标尺,通过持续迭代融合模型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演进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挑战,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公益机构治理范式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储备。

参考文献

[1] 谢万幸. 事业单位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结合点”探析 [J]. 办公室业务 , 2023, (06): 11-12+18.

[2] 丁雁 , 徐泽军 , 陈哲华 . 事业单位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基层实践 [J]. 南方论刊 , 2024, (01):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