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教学,赋能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叶晓风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小学校 重庆 4002274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正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培育。传统数学教学存在学科边界固化、知识碎片化、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需求。跨学科教学通过构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生活化”“活动化”为特色,其内容编排为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天然接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系统阐述跨学科教学如何赋能小学数学课堂,并提炼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一、跨学科教学赋能小学数学课堂的机制分析

(一)知识整合:打破学科壁垒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往往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进而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跨学科教学通过引入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的概念与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问题情境。例如,西师版四年级“小数乘法”单元可与科学课“测量降水量”结合:学生需计算不同时间段降雨量的总和,将小数运算应用于气象数据分析。

能力迁移:培养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能力迁移,数学课堂中的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能力,可迁移至其他学科领域。如在学习五年级“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设计”任务:学生需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数学),考虑植物生长习性(科学),规划行走路线(地理),最终形成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方案。

(三)情境化学习:增强学习动机

传统数学课堂常因脱离实际情境导致学生兴趣缺失。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例如,西师版三年级“时间单位”教学可融入社会课“社区服务时间管理”:学生需为社区老人设计一份包含用药、锻炼、休息的作息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时、分、秒的关系。

二、跨学科教学赋能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设计策略

主题式单元重构是核心策略,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可打破原有章节边界,围绕真实问题或现象设计跨学科主题。如五年级“可能性”单元可与科学课“概率与实验”结合,形成“生活中的随机性”主题。学生需通过抛硬币、摸球等实验(数学)记录数据,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结合科学课知识探讨天气预报、遗传规律等现实场景中的随机现象。将抽象的概率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实践任务,使数学与科学形成双向支撑。主题选择需兼顾学科逻辑与学生兴趣,避免为跨学科而强行拼凑[1]。

项目式学习嵌入是深化跨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项目周期可覆盖一周至一学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如六年级“圆柱与圆锥”单元可设计“设计节水水塔”项目:学生需计算不同形状容器的容积(数学),研究水流速度与压力的关系(科学),考虑材料成本与美观性(综合实践),最终通过3D 建模呈现设计方案。项目实施中,教师需提供脚手架,如知识清单、协作规范,同时赋予学生自主权,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调整研究方向。项目成果的评价应聚焦思维过程而非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反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案”、“遇到了哪些跨学科挑战” [2]。

(二)教学实施策略

资源整合是跨学科教学的基础,教师需打破“单兵作战”模式,建立学科教师协作机制。如在“校园测量”活动中,数学教师负责指导长度、面积的计算方法,科学教师提供测量工具使用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授数据录入与可视化技巧。此外,可引入社区资源,如邀请工程师讲解建筑测量案例,或利用数字平台获取实时地理数据。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明确各学科教师的角色分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学生学科基础与兴趣点存在差异,教师需设计分层任务。例如,在“小数与消费”跨学科课中,基础任务可要求计算购物清单总价(数学),进阶任务则需分析促销活动中的价格陷阱(结合科学课“数据对比”),挑战任务可涉及制作家庭月度开支预算表(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合理消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供拓展资源包,如推荐经济学入门读物;对于基础薄弱者,则通过同伴互助、简化任务等方式降低门槛[3]。

过程性评价创新是检验跨学科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纸笔测试难以捕捉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需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可记录学生从项目规划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包括草稿、修改记录、反思日志等。表现性评价则通过观察学生在协作中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思维进行打分。例如,在“校园碳足迹计算”项目中,评价维度可细化为数据准确性(数学)、工具合理性(科学)、展示逻辑性(语文)。评价标准需提前与学生共商,并采用量化评分与质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如“能清晰解释测量误差来源”(优秀)、“需加强数据记录规范性”(待改进)。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4]。

结束语

跨学科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赋能的本质,是重构“数学与世界”的关联方式。当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校园绿化布局,用数学思维分析社区垃圾分类数据,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现象规律时,数学便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符号,而是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突破学科本位思维,更需要教育评价体系对跨学科素养给予真正认可。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 . 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第十六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述评 [J]. 小学数学教育 , 2025(1):46-47.

[2] 刘青 , 孙梦琦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路径 [J]. 天津教育 ,2023(24):164-166.

[3] 巩子坤 , 马云鹏 , 王丹妮 , 等 .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挑战—马云鹏教授对话录 ( 下 )[J]. 小学教学研究 , 2024(25):4-6.

[4] 唐磊 . 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