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域下老年人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
李陈珍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413000
一、当前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基于CHARL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报告,从老年人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体格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收入、消费、资产,以及社区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研究内容和方向,从数据库中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数据(10818份)进行分析,得出现状情况。
(一)人口统计学情况
本年龄情况如图1所示,样本总数10818人。本次调查把老年人年龄结构分为3个层次,其中,60-65 岁的老年人群体为低龄老年人,共计1220人,占样本总人数的11.3%;66-75岁老年人群体为中高龄老年人,共计6138人,中高龄老年人占样本总人数的56.7%;76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为高龄老年人,共计3460人,占样本总人数的32%。

样本居住地情况如图2所示,居住地分为四种,农村区域、特殊区域、城乡或镇乡结合区和城或镇中心区。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农村居住人口占比最高,达到75.35%,居住在城占比6.14%,居住在城或城镇中心区占比18.1%,居住在特殊区域占比0.28%。这可以说明 CHARLS调查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也侧方面说明对于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农村老年人群体。

样本职业类型情况如表3所示,样本总数10818人,遗漏样本数为4583人,有效样本数为6235人。其中7.8%的老年人从事职业类型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样本人数为484 人;有530名老年人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人数为210人,占比3.4%;从事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作的老年人数为277人,占比4.4%;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员的老年人数为4128人,占比66.2%;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 员及有关人员工作的老年人数为305人,占比4.9%;有301名老年人从事其他工作,占比4.8%。综上所述,样本总体中从事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员工作的老年人最多。

(表3 样本职业类型情况)
(二)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解析
从接入沟数据描述情况图4可见,样本老年人群体中的大部分老年人仍未接入互联网,第一道数字鸿沟的现状问题在老年人群体当中仍较为严峻,这一现状问题与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所提及的大致相同。

从已经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纵向上将该群体按照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细分为低龄老年人、中高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三个群体。从图 5中可见,低龄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人数为 655人,占比为28.8%;中高龄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人数为1340人,占比为58.9%;高龄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人数为281人,占比为12.3%。这说明我国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是60岁以上老年人网民中的“主力军”。

二、老年人数字鸿沟影响因数分析
(一)个人主观因素形成老年数字接入沟
数字接入沟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接近、使用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的机会;二是对于使用数字设备设施的主观意愿和能力。按照以上两点,对照分析老年数字接入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设备快速增长与资费下降,大大增加了老年人接近数字设备的机会,与年轻群体不存在明显差异性。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于数字社会接近的主观意愿上,主要表现在自视年龄大,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视力、听力与记忆力退化,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恐惧;自认为文化程度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弱,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恐惧;自认为网络安全性不足,信息设备较贵,爱惜钱物恐惧经济损失;自我评价低,过分注重他人评价,恐惧损失社会认可。因心理焦虑情绪、自信心低下等造成老年群体对于数字社会的畏惧和主观拒绝接入。
(二)应用非适老化造成老年数字使用沟
应用适老化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便利度、应用有用度和应用普及度等三个方面。应用便利度是指老年群体使用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方便程度,包括软硬件设备的适老化应用设计和及时有效的操作指导。目前,市场上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越来越多,软件设计过程中的“老年版”也屡见不鲜,但软硬件系统界面繁杂、操作流程繁复、操作指导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共享数字便利。应用有用度是指数字信息系统是否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信息设备在服务老年群体生活、获取资讯和结交朋友方面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着老年人对数字社会的融入。应用普及度是指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部分技术应用度较高的软硬件系统因普及度不高,导致老年群体在使用过程缺乏亲友支持和同伴交流而阻碍老年人信息技术使用和推广。
(三)社会网络环境制约老年数字知识沟
社会网络环境是指社会文化、网络安全和生活场景等对于老年群体信息素养提升的外在因素。在社会文化层面还存在对老年数字鸿沟的危机性认识不足,认为老年数字鸿沟无法弥合,也无须弥补;也有部分人认为数字生活与老年人无关,忽视老年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网络安全指当前网络环境中的金融风险、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加重老年群体上网的畏惧心理,制约老年人的信息使用。因未有充分的心理和技术准备,在买菜、购物、就医、购票等生活场景中的失败经历再次加重老年群体数字生活的畏惧心理。
三、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老年人数字技术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伴随人口老龄化出现的老年人数字鸿沟社会问题同样需要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应对。终身教育理论提出,老年人群体享有与其他群体相同且平等的受教育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利于推进老年人数字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以积极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通过构建面向老年人群体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提高老年群体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对于实现“老有所学”的目标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依据终身教育理论,对老年人群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有效弥合当下的老年人数字鸿沟,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群体实现教育公平,同时能够实现让老年人享受数字社会福利的社会公平,极大避免社会排斥现象的出现。如提高老年大学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和数字化宣传水平、培养老年人数字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构建老年人数字技术素养课程规划等举措。
(二)多主体协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数字资本理论提出,政治、经济等是重要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因此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政府在这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责任分工,切实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老年人群体需求为导向,高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困境。
通过数据整合发现,家庭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接入互联网有显著影响,这同样在多项实证研究中都已证实,老年人群体的经济情况是影响老年人是否接入互联网的显著因素。例如,在终身教育方面,老年人群体对其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花费金额的心理预期方面,只有0.62%的老年人能接受每月最高不超过399元的投入金额,其中,甚至59.01%的老年人能接受每月最高不超过99元的投入金额。老年人群体接入互联网的宽带费用影响同样也是如此,尽管中国在近些年已经大力改善了农村和偏远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些区域能够达到接入互联网的硬件设施条件,但与城市中运营商由于竞争激烈用低价挖取客户资源不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运营商的价格优势相比城市地区仍有较大差异。且在本研究之前内容已经提到,当经济状况较差时,老年人群体宁愿将钱节省下来以补贴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关注于自身的数字鸿沟问题。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其依靠自身获取经济收入的可能性逐渐的降低,政府提供的各类经济补助是家庭经济困难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政府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考虑数字公平因素,给予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一定的数字鸿沟补贴以保障城乡老年人平等地享有数字化发展的信息红利。
(三)多代际合作:发挥数字反哺与代际学习的重要作用
通过已有研究调查发现,在中国社会的家庭中,家中老年人与自己子女之间普遍存在数字鸿沟和数字反哺现象。在本研究访谈群体中,数字反哺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更体现了数字反哺在老年人群体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字反哺也应当被看作是终身教育中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角色之一。老年群体在面对数字鸿沟问题时首先会寻求自己亲人的帮助,子女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是老年人模仿和学习接入互联网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结合本研究之前所提到的中国社会的老年人更多将接入互联网看作是增强亲情纽带的一种联系,从这一特征不难看出,子女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不仅能够有助于老年人增强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能够增进家庭中和谐的氛围。F6 谈到“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后,我也能够和孩子们聊一些互联网方面的话题”。同时,与老年人同陌生人之间的碎片化学习相比,数字反哺往往能够持续较长时间,让老年人获得较为连贯的学习体验,M1 谈到“一般孙子教我都是在放学后或者周末,放学后一般就十多分钟左右,周末差不多能有半小时,都是他一步步操作,我再一步步模仿,哪一步出了问题就重新再来一遍,基本跟着他学一次就能解决我一个问题,小区里的朋友有时候都会托我问问我孙子一些问题,孙子大部分时候都很耐心,有时候也会有点不耐烦”,据此,一个家庭中的子女和孙子孙女能否正确认识到他们在老年人数字鸿沟中能发挥的积极效应就尤为重要。因此,在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家庭中子女和孙子孙女的科普和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时刻关注家中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过程中的生理困难或心理障碍,了解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实际需求,尽可能给予他们面对面、手把手的数字反哺和代际学习场景,让老年人在家庭成员的关怀下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心态,这对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雨.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价值诉求、核心理念与推进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57(03):140-147.
[2]马丽华,娜仁高娃.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理念指向、现实困境及解决方案[J].南京社会科学,2025,(03):116-126.
[3]朱彩霞,王超.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探析——基于济南市Z区X村的调查[J].行政科学论坛,2025,12(02):30-34.
[4]陈世光.数字化赋能全民终身学习面临的挑战与推进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5,26(01):48-51.
[5]朱轶凡.数字教育对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李陈珍(1986-),女,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益阳市社科联全民终身学习强化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项课题《终身教育视域下老年人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Z0416155)阶段性成果。